【企业事评】让有温度的“孝工资”为温暖的社会开路
武汉晨报3月25日报道,在湖北武汉一公司里,出现了员工的父母也能同时领工资的新鲜事。一时间,很多人对企业发放“孝工资”是否靠谱展开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我不想在这里矫情企业到底怎么发合理,也不想在此探求孝工资是否能留得住员工,因为只要被众人认可的事情,就一定会慢慢被规范。我倒觉得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 “孝工资”对社会的意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而在百度搜索栏里输入“不孝”两个字,就会找到相关新闻约84,800篇。“为诈保险金 不孝儿狠推双亲入溪”“父亲砸死不孝女 女儿曾泼酒精烧父亲身子”对比这些让你看了后背都冒凉气的新闻,那么这个“孝工资”还真能让人感得心是热乎的。
自己领薪水的同时,父母也同时收到工资!原来,工资也可以变得这么有味道、有温度。因为自己干得好而让父母多拿钱,更能督促孝顺的员工干好本职工作。而企业直接把钱打到老人账户,这对员工的孝顺行为还真有点强制作用。警醒不孝顺的员工,如果你一分钱都不想给父母,对不起,你能赚到的,你父母不用和你要,也能拿到。员工做不到月月给父母钱,企业能做到,月月发,月月警醒。可是,“孝工资’毕竟只不过是条把员工与父母相连的纽带而已,对于那些真不孝的员工,似乎也起不了太大的震慑作用。因为即使是企业给父母发了工资,背后也可能被不孝之人抢走。排除这样的个案不说,“孝工资”还是起到了督促、警醒、连接的作用。
无独有偶,中国500强企业京博从2007年开始,新入职的员工都要带上两张身份证,办两张工资卡,一张是自己的,一张是父母的。京博不仅为员工发工资,还为员工的父母发每月200至500元的“孝工资”。京博按照家的结构对企业成员进行角色划分,企业管理者是家庭的父母,员工是孩子,客户是配偶。管理者要常无心,以员工心为心,以客户心为心,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最可爱的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京博已是一家涉足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艺术文化与教育、教育培训、战略投资、置业、贸易等多个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利益超十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虽然“孝工资”不是孝顺的权威,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孝文化”缺失后意识上的觉醒。事实说明,事在人为。制度、文化、工资也可以有温度,社会、企业、家庭、员工都可以是温暖的!
其实,“孝工资”也可以延伸和细化的,比如有父母的员工,企业必须捆绑父母的账户;没有父母的,员工可以自愿申报自己认为最亲的人,可以是爱人和孩子,也可以是养父母。最主要的是要倡导感恩,引导员工养成对企业忠诚,对家庭负责的习惯。
如果说,习主席的中国梦让这个社会有了温度,那么 “孝工资”又何尝不是在为这个有温度的社会试淌出一条有温度的路呢? 欢迎参加本期企业事评! 刘老师每次都是最后一刻出手,呵呵! 不过赶上时间就好! 这个确实应该倡导! 督促年轻人孝敬老人没什么不好! 现在都是独生子,老无所依可是麻烦事! 而中国确实应该提倡这样的孝文化! 让更多的企业和员工加入进来!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所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