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矿集团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降本增效利器
大数据管理 一体化运作 全方位优化枣矿集团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降本增效利器
4月24日,记者在山东能源枣矿集团高庄煤矿看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分布在矿区各个角落的3.3万台设备尽收眼底,足不出户就能做到对每台设备状况了如指掌。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设备全生命周期软件管理系统,可实现对设备整个生命运行周期的全面掌控,实现了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成本优势成为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优势。枣矿集团把降本的切入点聚焦在拥有庞大资产存量、较大降本空间的设备管理上,建立了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以一体化管理为手段、以人机协同为保障的设备管理长效机制,最大化发挥设备生命周期最佳效益。
该集团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大数据”建设为平台,他们按照“井下设备、技术资料、管理范围”三个100%标准,对8大类、49小类、3.3万台(套)设备分门别类、统一编码、电子归档,建立从计划购置到合同签订、从验收入库到发放使用、从现场维护到回收修理、从报废拆解到余值处理伴随终生的“户口簿”。
“我们不仅给设备上户口,还对设备“点检”信息进行即时录入、随时查询、实时监控,融设备台账、现场、修理、资产、合同“五大管理”于一体,相当于给每台设备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该集团机电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他们已经即时录入设备采购、发放、维修等记录15万份,形成了凡是设备必有去向、每个去向都有责任人管理、随时可查询、全程可追溯的管理模式,增强了设备管理的可视化程度。
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的数据库,成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力支撑。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设备状态变化规律,准确定位“生命周期”,实现了精准管理。该集团高煤公司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主提事故率、主运事故率分别降到每万吨11.88秒和23.76秒,新安煤业公司一台采煤机变频器发生故障,通过追溯查询取证,向厂家成功索赔50余万元。该集团通过分析检修数据,超前把握配件消耗规律,配件采购计划准确率由75%提高到92%,物资供应量同比下降1亿元。
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成功运行,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枣矿集团在物资设备管理模式和思路上的变革。
“实现区域化集中、一体化运作,是促进资源共享、挖掘资产潜力、加强设备物资管理的有效保证和必然趋势,我们从统一选型、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维修、统一调剂五个方面,推动设备‘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变革进程。”该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满慎刚对记者说。
该集团通过统一选型,变型号繁杂为相对一致,提高了设备和配件的通用性,仅综掘机配件一项就年减少投入500万元;通过统一采购,变“买商品”为“选厂家”,清理中间商47家,消除了“多国部队”式的供应模式,年节约费用4500万元;通过统一管理,对矿区采掘、机电设备进行集中回购,统一有偿租赁管理,2015年可减少设备购置3700万元;通过统一维修,在全集团公司共确定16家综机和机电设备定点修理厂,做到能自修的不外委,年节约外委修理费2000万元;通过统一调剂,建立“融通华夏”电商平台,盘活存量设备,累计调剂各类设备3175台(套),价值1.7亿元。
在强抓设备管理机制建设的同时,枣矿集团注重发挥“人”在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注重规避“环境”对设备的影响制约因素,从人机协同、物环相宜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设备在现场生产中的最大潜能。
该集团坚持优化操作,推行“精优作业法”、岗位标准流程操作法,细化作业标准,锤炼绝技绝活,提高职工实操能力,使人机协同配合达到最优。他们坚持优化设计,做到设备配置与现场条件相适应、与整体系统相协调、与生产任务相匹配,查找影响设备效率的关键因素,把设备的经济性、可靠性、适用性发挥到极致。
“我们不断创新工序,挖掘设备潜能。如逐段设定煤机速度,使运输机效能发挥到极致;优化煤机返空机时多点放煤工艺,使总煤流量始终处于最优状态,工作面开机率同比提高15%以上,3米厚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多次创出日产万吨水平。”该集团高煤公司一位生产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该集团还通过提高矿井自动化装备水平,推动井下系统“瘦身”,压缩生产和辅助人员978人,减少人工成本7300余万元。该集团蒋庄煤矿还建成了全省第一个矿井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已然成为枣矿集团降本增效的利器。据该集团副总经理杨尊献介绍,该集团目前设备完好率达96%以上,设备待修率和故障率分别控制在4%、0.1%以内,设备周转率同比提高15%以上,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规程标准,在度危求进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无法改变市场就要改变自己。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要想在逆境中谋求发展,必须以外部压力催生内部改革动力,使企业管理更加优化完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进而凸显成本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成录如是说。 日前,如果能说具体就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