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探索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四川在线消息(彭文春 四川在线记者 宋建琴)今(27)日,记者从成都市武侯区获悉,该区在推行“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全新实践基础之上,正在升华和推进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如今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协同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新常态”。创新治理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满覆盖
近年来,武侯区率先启动社区治理改革创新。但是,随着日常事务的增加,综合服务协管员的工作效能大大降低,无法满足辖区居民的多元需求。去年3月底,武侯区在探索社区治理方面再出发,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深化社区治理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改革实践。
武侯区民政局局长杨海平告诉记者,武侯区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为此,武侯区构建了社区治理的四级平台,即每个社区为一级平台;将社区划成大块的管理区域即为二级平台;二级平台下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驻区单位即三级平台;三级平台中人口、户数较多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区可进一步划小单元即四级平台。杨海平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立体化四级平台,更贴近群众,大家通过平台协商共治,各项服务就越‘无缝对接’,从而从体系上保障社会治理和各项服务精细化。”
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作为探索涉农社区治理的先行者,他们将社区治理延伸到了散居院落、各家具卖场等地,实现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全覆盖,确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区服务。
减轻社区负担: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武侯区实施社区治理创新之前,该区各街道共聘有近600名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为居民提供服务。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岗位”,上级部门也随之将很多工作事项安排到了这些“岗位”上,“岗位”处于“超负荷”的“半行政化”状态。
去年3月底,按照武侯区社区治理创新的新要求,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的劳动关系调整到了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从过去的服务行政化向服务社会化转型。
“以前花钱养人来为居民服务,结果许多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没有实现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充分对接,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较强,缺乏服务意识。”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告诉记者,武侯区实施社区治理创新以来,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辖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也高涨了,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养老、助残等方面特色服务,社区的负担也随之减轻。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在传统社会管理中,虽然一再强调社区的服务功能,但事实上社区基本相当于政府机构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揽居民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务,而具体负责落实的都是社区。”杨海平表示,这就造成社区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不堪重负,同时百姓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满足不了。院落自治组织、志愿服务队伍、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将由“客人”变为“主人”,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