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向着科技强国冲刺
类似的成功不能掩盖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http://news.xinhuanet.com/science/2015-05/18/134247588_14319116063171n.jpg 印度风力发电全球领先,未来10年该国在太阳能发电领域的目标雄心勃勃。 图片来源:Prisma Bildagentur A
穿着牛仔裤、T恤衫的Tapasya Srivastava精神焕发。2010年,30多岁的她得知自己获得了“一个个人的小研究空间”后,激动万分。
“现在,我名下已经有一系列相当有份量的论文列表,我是印度为数不多的作研究、做培训的科研工作者。”Srivastava说。
Srivastava是对印度充满信心的年轻科学家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在国内也可以做高质量研究,而不必转战国外。这样的乐观态度已经上升至顶点:今年1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向一些科学家表示:“去梦想、想象和探索。你们不会拥有比我更好的支持者了。”
印度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去年,该国成为首个尝试登陆火星并获得成功的亚洲国家。印度有着蓬勃发展的制药行业,它所研制的低成本药物为发展中国家所急需。而在任期头一年,莫迪也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让印度成为太阳能领先国家的计划。
然而,类似的成功却不能掩盖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印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可能会成长为全球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国家,它将需要强健的科技支撑,以满足能源、食物、卫生保健、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需求。然而,印度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均表示,这个国家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相对薄弱。
同时,印度科研还受到官僚作风、大多数高校质量低下的教育以及经费不足的阻碍。只有解决了这些系统问题,印度才可能与巴西、中国等新兴大国一较高下。
太空科技崛起
在一个非常清洁的房间里,班加罗尔市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卫星中心领导人Mylswamy Annadurai正忙于为一个体重750公斤的“患者”—— 一颗叫作ASTROSAT的卫星——进行体能测试。如果一切顺利,这颗载荷了两架望远镜与其他4类仪器的卫星将在今年9月发射入轨,其目的是研究近地和遥远的恒星。
Annadura表示,ASTROSAT将是印度首个成熟的空间科学任务。与印度首个月球任务(2008年的月船1号)和首个火星轨道任务(2014年的火星飞船)相比,它载荷设备的重量是前两者的10倍。
因为近年来的成就,印度在雄心勃勃的空间项目方面已博得国际赞誉,包括运载火箭、通讯卫星和全球最大的遥感卫星群之一,还包括其空间科学任务。自1969年ISRO建立以来,政府不惜血本地对其进行投资,甚至在2007年建立了一所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ISRO技术检测、组装和发射基础设施都可谓世界一流。”曾担任月船1号实验首席科学家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Paul Spudis说。
而去年印度空间项目成功抵达火星也让ISRO的其他科研人员相信,他们可以完成世界水平的空间科学任务。“火星任务的经历再次坚定了我们认为我们行的信心。”Annadurai说。
生物技术跃进
在海德拉巴生物技术园区的基因谷,企业家Krishna Ella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期望。1996年,Ella带着满满12个集装箱的制造疫苗的设备从美国返回印度,一同归国的还有他的宏伟梦想——制作出价值1美元的乙肝疫苗。他表示,这个可以让乙肝疫苗比现有的价格降低一个数量级的目标吓到了投资者。
但是在3年时间内,Ella筹建的巴拉特生物科技国际有限公司让一支疫苗的制造价格只有3美元,每支比预计降低了30美分。该公司继续进行日本脑炎、狂犬病、嗜血杆菌流感病毒B的研究。最近又开始了轮状病毒的研究,而且实现了每支疫苗仅要1美元的目标。
可负担的医药是印度卫生体系的基石,因为印度的公立医院一直在为了提供治疗而挣扎。这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抵抗肺结核、疟疾和登革热,但是现在该国非传染性疾病人数正在增长,包括糖尿病和冠心病。低价疫苗和非专利药物已经帮助印度在国际制药领域拥有一席之地。
但是印度仍因为一些药物质量问题而饱受批评,一些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也警告称,印度在建立生机勃勃的研制新药的企业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领域的挑战是把逆向工程转变为研发新药。”海得拉巴大学生物技术专家Pallu Reddanna说,“需要激励和促进研究机构和工业领域的交流。”
能源饥渴背后
在距离基因谷以北约2000公里的地方,9.7公顷的太阳能帆板覆盖了旁遮普邦的一座建筑并生成7.5兆瓦的电力。这项工程是印度最大的屋顶太阳能设备,该设备和一个输电网络相连接,它象征着印度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雄心。
煤电占印度发电量的2/3,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会独占鳌头。但是该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夯实太阳能发电能力极具挑战性的目标。2014年,莫迪政府宣布:到2022年将开发100千兆瓦的太阳能供应量。这将是现有3.7千兆瓦(仅占该国当前电力供应的1.4%)太阳能供应的巨大飞跃。
“印度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美国爱迪生太阳能公司亚太负责人Pashupathy Gopalan说。但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印度将遭遇“千兆瓦特狂热”带来的后果。“千兆瓦特‘大跃进’必须当心应该与印度未来的容量建设相协调。”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原秘书长Satish Agnihotri说。建立大型发电站的计划可能会与人口稠密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产生冲突,而在偏远区域,又很难把千兆瓦级的项目和电网系统连接。
一直以来,印度得以开展风力发电部分是缘于政府的长期政策和财政激励,以及来自电商和金融家日益增长的兴趣,新德里彭博新能源金融首席分析师Shantanu Jaiswal说。但一些人担心,太阳能可能会阻碍风能项目,使后者面临土地获取困境、经受更冗长的审批程序以及经常难以与电网连接。
教育良莠不齐
回到德里枝叶繁茂的校园,Srivastava和年轻同事更关心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非大型国家项目。他们承认自己很幸运,可以在印度联邦政府资助的最顶尖大学工作,这里有着一流的教职员工和教学设备。
然而,其他人可能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印度有700所水平参差不齐的高校,从中央政府资助的精英高校,到300多所邦立大学,再到200所左右的私立大学。“科学教育良莠不齐。”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原理事长Sri Krishna Joshi说,“理科学生可以做世界级的研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提高国家的全球声誉”。
国家科学研究机构和顶尖高校都对印度科研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国家发表的科研成果在2000年~2013年间翻了两番。即便如此,印度仍然不能赶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步伐,因为那些国家的科研产出增长更快。而在印度,公立大学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发展部的拨款,而高等教育在2014~2015年的预算周期中被削减了3%。
“维持教学的最低资金已经非常缺乏,甚至是几乎没有,更别提科学研究了,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普纳印度科学教育和研究所主任、化学家Krishna Ganesh说,他所在的研究所自2006年成立后处于全国前5名顶尖高校之一。
除了质量问题以外,大学的数量也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印度已经经历了大学建设热潮,但是在容纳学生就学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缺口。
研究投入削减
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下滑了。印度科研力度——即国内研发支出总额(GERD)——均低于其他金砖四国,包括巴西和俄罗斯。20年前,印度的GERD高于中国;但现在,却不足中国的一半。
印度的官僚体制也是影响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部分原因。印度若干帮立大学的管理者不是由一流学者担任,而是政治任命的官员。“被指派的人经常没有接受过印度国内或国外的良好教育熏陶。”班加罗尔印度科学院科学教育专家组主席Kizhakeyil Sebastian说。
“大学里存在过度官僚化和官僚控制的机构。”Pental说。而且在宣布一个开放的职位后,经常要花费两年才会招募到学术人才,这意味着最优秀的申请人可能会流失。
然而有迹象表明,印度的人才流失或许正在减缓。尽管大多数在美国获取理科博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在美国至少停留5年,但是这一比例已经在下降:从2001年的89%下降到2011年的82%。
德里大学南校区的基因学专家Kaustuv Datta就是从美国回国工作的学者之一。Datta可能非常厌恶印度高校的“官僚作风”,但是他依然坚持在国内作研究。“我的父母都在这里。而且教职员会对下一届学生产生有力、积极的影响。”Datta说,“我希望为印度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