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5-5-22 19:30:30

(马戏)“太阳马戏”为何值15亿美元





      太阳马戏团成于创新,累于创新。

  “把马戏做得像电影”,有新意,有艺术追求,但是成本也越来越高。市场年景好,收支有盈余。市场年景差,入不敷出。

  中国企业此次参与股权收购,为太阳马戏团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太阳马戏团,加拿大“国宝”,当今世界收益最高的文艺团体,因为缺钱,近日被中美两家企业联合收购了。

  根据创始人盖·拉里贝特(Guy Laliberte,下称“拉里贝特”)的说法,收购完成之后,德州太平洋集团(TPG,下称“德太投资”)将持股60%,中国复星集团持有20% 的股份,加拿大第二大养老基金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将持股10%。

  4月29日,《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复星”)了解到,“作为太阳马戏团的创始人兼创意指导,拉里贝特仍将持有一定股份,继续为马戏团提供战略和创意指导。”复星一位内部人士还告诉记者,“魁北克当地的商业精英Mitch Garber,作为德太投资的长期合作伙伴,也参与此次投资。他将担任太阳马戏团的董事长。”

  截至发稿,相关方并未透露上述交易的具体价格及股权交易比例。据《金融时报》稍早前的报道,“这一交易对太阳马戏团的估值大约为15亿美元”。我们试着揭开太阳马戏的故事,看看它为什么曾经如此成功,又遭遇过哪些困境,为什么值15亿美元,为什么德太投资和复星愿意收购它。还有,这笔交易对中国文化市场又有怎样的借鉴?

  太阳马戏有多成功

  具有创新精神,懂得“颠覆过去”,“最大秘密就是把演出做得像电影”,年收入8亿-10亿美元

  马戏团也分“三六九等”。太阳马戏团扬名之前,1871年成立的美国玲玲马戏团、1919年成立的莫斯科大马戏团,还有1977年成立的大苹果马戏团,号称“世界三大马戏团”。

  相较于这三家马戏团,太阳马戏团最年轻。

  1980年,太阳马戏团的前身开始在魁北克巡回演出。1983年,获得加拿大政府150万美元资助,参与了加拿大被发现450周年的庆典。1984年,拉里贝特和另一位创始成员在之前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太阳马戏团。彼时,马戏团只有73名员工,拉里贝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街头艺人”。

  正是这个被称为“街头艺人”的家伙,开启了太阳马戏团的不平凡之路,“不是从早已萎缩的马戏市场争取顾客,不与玲玲等马戏大腕正面冲突,而是发掘未知市场拓宽新空间”,前几年,畅销书《蓝海战略》这样描述拉里贝特的经营战略,“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壁垒,重新认识和定义马戏团的顾客群:不仅仅包括儿童,还包括成年剧场的观众。提出了全新的解决之道:不仅向观众提供刺激有趣的马戏表演,同时在表演中加入戏剧的情节和艺术内涵”。

  太阳马戏剔除了传统马戏两个性价比最低的元素:表演明星和动物表演秀。其次,制作的每一套节目却有着类似剧场表演的主题和故事,把自己定位成“一种高端的新型娱乐方式”。用首任艺术总监盖·卡伦的话说,“太阳马戏的最大秘密就是把演出做得像电影”。

  2007年,拉里贝特摘取了安永“全球企业家奖”桂冠。

  数据显示,1984年成立至今,太阳马戏团为48个国家、330多个城市、近1.6亿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表演。其所推最贵的秀是《Michael Jackson One》秀,平均票价为259.7美元,最便宜的秀《Quidam》,平均票价也达到90.85美元,“这都远高于玲玲马戏团23美元-75美元的定价”,用不到30年时间,就获得了玲玲马戏团过去100多年全部营收的总和。

  如今,太阳马戏成为了行业领先者,具有统治性地位,拥有超过4000名员工,每年演出19个不同的剧目,“年收入达8亿-10亿美元左右”。

  出现了什么困境

  最大的问题是盈利模式仍然非常单一,其主要收入和盈利来自于演出售票的收入。其次是,马戏的制作成本过高,而且没有收到足够的回报

  小有小的窘迫,大有大的烦恼。

  2014年底,拉里贝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若公司整体估值在15亿美元至25亿美元之间,“我准备出售公司20%-30%的股份”。

  拉里贝特为何打算出售太阳马戏团的股权呢?按外媒的说法,就是“缺钱”。

  数据显示,太阳马戏团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10亿美元,2013年,营业收入下滑至8.5亿美元。除了收入数据,最全面的盈利数据尚不能查询到。可查的一种说法是,太阳马戏团2012年“遭遇了史上第一个没有盈利的年份”。2013年1月16日,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度裁减400名员工,涉及各个部门。

  有分析认为,太阳马戏团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据彭博社计算,太阳马戏80%的收入来自票房,剩余的收入来自于衍生产品的销售,包括演员服装、DVD等。“可以看出,太阳马戏团的其他业务没有使得他们的盈利模式变得多元化。”媒体称。

  品牌策划专家叶剑此前撰文称,太阳马戏团的管理完全按世界级股份制大企业进行,完美的演出背后是坚不可摧的管理体系,“太阳马戏团推行高管持股计划,22位高管持有公司10%的股份,同时实行‘利润分享’制度,每年将利润的10%分发给所有员工。这些分配后,太阳马戏将剩下的所有收益都投入到新节目的创作中”。

  “全部的资金集中在一处,坏处是没有防备。演艺市场不可能一成不变,更不可能场场爆满。”一位要求隐去单位和姓名的券商策略分析师4月29日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这意味着,太阳马戏团相对缺乏对市场变化风险的防备能力。”

  在单一的商业模式下,太阳马戏团周转的余地相对较小。“一方面,由于太阳马戏团的票价已经不低,所以提高票价不是一个长期可行的策略。另一方面,增加驻场演出场次和剧目并不具有可行性,因博彩业整体低迷,要再开出一个新的剧场上演新剧目并不现实。”媒体称,在拉斯维加斯,太阳马戏团的同一台剧目就会一周演5场,“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除了盈利模式的单一,另一个经营问题是,太阳马戏团的节目制作成本太高。腾讯财经数据显示,以太阳马戏团的《卡》秀为例,前期投资,仅舞台花费就高达1.75亿美元,整体投资接近6亿美元。以太阳马戏团一周平均200万美元的收入估算,至少5年-6年时间才能回本。

  “如创新能成功变现的话,那没有太多问题。”有消息称,关键是,“高昂的创新成本并没有收到足够的回报”。

  拉里贝特在接受加拿大一家媒体采访时也曾承认,2011年推出的两部剧目《Zarkana》及 《Michael Jackson Immortal World Tour》的制作成本高达5000万美元左右,“但如此高昂的投入却并没有得到回报,这两部剧没有赚到钱”。

  谁夺得了控制权

  拉里贝特本次将80%的股权拱手相让,美国的德太投资获得60%的股权,中国的复星集团获得20%的股权

  上述复星内部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确认,近日已联手德太投资共同收购太阳马戏团的“多数股权”。

  复星和TPG均未透露具体的交易份额。据媒体爆料,德太投资和复星一共拿下了太阳马戏团约80%的股份,其中,德太投资持有马戏团全部股份的60%,复星持有20%。同时,拉里贝特保留着10%的股份,并将继续为马戏团提供战略和创意指导。剩下10%的股权,则可能由魁北克省公共养老金及保险金管理者——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获得。

  “作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投资者正致力出具有约束力的完整方案,承诺将确保蒙特利尔继续成为太阳马戏团创意和管理国际总部的所在地。”复星在一份声明中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承诺还包括:保证太阳马戏团核心业务的增长的同时,保持并扩展魁北克和加拿大员工的就业拓展与培训机会;太阳马戏团的管理团队中拥有较高比例的魁北克及加拿大人士,包括马戏团的总裁与首席执行官、董事会成员及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等。

  《国际金融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协议还显示,本次交易仍须满足标准的交割条件,并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对收购持“开放态度”的太阳马戏团,早就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据外媒报道,德太投资和复星是甩开了英国私募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CVC)和美国私募基金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PEP)后,才获得了“候选人”资格。据记者了解,CVC是俏江南的投资人之一,PE在爱奇艺视频网站发展之初进行过投资。

  “之所以胜出,主要还是看中了新兴市场的机会。”上述券商分析师说,“一方面,欧美的经济形势摆在那儿,马戏团市场饱和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兴盛,将解决太阳马戏团对未来的担忧。”

  在市场各方看来,本次交易将实现“共赢”。

  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Sabia称,“此项交易对太阳马戏团及魁北克大有裨益。与这些合作伙伴携手,将进一步把蒙特利尔业务品牌带到世界大舞台。同时,合作伙伴TPG、复星都有打造世界顶级品牌的经验,有助于太阳马戏团进一步发挥最大潜力。”

  太阳马戏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niel Lamarre也说,TPG在协助传奇品牌提供绝佳用户体验方面具有经验,加上复星在中国市场的能力及魁北克储蓄投资集团在加拿大本地的财务实力,“三者的结合,可深入推动业务进一步发展”。

  还有分析称,太阳马戏团近年来将自己的项目延伸到电影、电视方面,并与传媒公司Bell Media、Saban Brand、20世纪福克斯电视等传媒娱乐公司合作,“TPG和复星都有一定的娱乐产业的业务,在这方面也许能帮到太阳马戏团”。

  估值如何算出

  其他几家大的马戏团没有出售过自己的股份,缺乏对比的标的,“很难说,这是一笔划算的,还是不划算的买卖”

  截至目前,交易各方仍很低调地保守交易价格。“具体情况暂时还不知道,我这边暂时未有授权发布的权力。”复星人士在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

  综合《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环球邮报》的报道,“15亿美元估值”成为这几家媒体共同的说法。如按上述拉里贝特“15亿美元-25亿美元”的估值表述计算,这等于是太阳马戏团估值的一个下限。

  那么,15亿美元估值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一般收购行动中,给出的交易估值都要结合多方面因素。”长期关注收购交易的江苏诺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吴俊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一方面,要看几项基本数据,如营收、盈利、观众人数及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就要看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如太阳马戏团有多大的延伸影响力等;再者,还要看未来的市场潜力,“综合来看,收购方在恰当的时机以颇为恰当的价格做了笔好买卖”。

  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其他几家大的马戏团没有出售过自己的股份,缺乏对比的标的,“很难说,这是一笔划算的,还是不划算的买卖”。但他也认为,一家文化企业由小到大,从默默无闻,直至享誉全球,“总有学习的地方”,这些经验,“通过资本运作获得,也很值得”。

  据记者了解,太阳马戏团内部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和资料库,内容涵盖图书、录像、图片等,并有专门的学者和研究员负责调查与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员要及时与创意总监沟通,告知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发现,以让最新的剧目既保持独特又能与当下潮流相一致”。

  “这些,都是估值可参考的一些细节因素。”上述券商人士认为。

  中国市场有何借鉴

  中国的娱乐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大,如何成为市场的领跑者,基于“创作优先”,还是基于“客户导向”,是每一家娱乐公司都无法回避的商业选择问题

  中国同样不缺马戏团。比如,著名的齐齐哈尔马戏团,安徽一些城市还有大量的民间马戏团。但与包括太阳马戏团在内的几家马戏团相比,可能还未完全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对中国市场而言,这笔收购有何借鉴之处?

  有分析称,太阳马戏团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它对马戏这一传统娱乐形式的创新,使观众获得与过去全然不同的现场体验。这对于中国马戏产业来说,或许是一种可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太阳马戏团的产业化思维。

  “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谁会想到一家马戏团经过30年发展会有15亿美元的估值?”上述券商分析师说,“按市场化思维运作,就能让资本看到魅力。”

  另一个值得研究的管理经验是,太阳马戏团在运用产业和金融工具的同时,还是在奉行“创作优先”原则,而非“客户导向”策略。

  “当‘客户导向’的管理理念风靡全球的时候,太阳马戏团却坚信:在表演行业,节目是第一位的,没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节目,就不能带给人惊喜,就不会有长久的生意,这与许多世界顶级企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叶剑撰文称,“创作优先”基于“客户导向”基础之上,提供给客户需要的表演,并超越客户的期望,是太阳马戏团演出奇迹的最重要核心因素。

  企业寻找自己的蓝海,摆脱同质化,实现低成本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有观点认为,“对于创新不足的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利用蓝海战略从血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获利性增长、实现创新突破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来源: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戏)“太阳马戏”为何值1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