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5-5-22 20:22:05

(马戏)漂泊的耍猴人:不想让猴戏被人遗忘




   “敬个礼,先给大家伙儿敬个礼!翻个跟头看一看,再翻一个,再翻一个……”伴着一口带有乡音的普通话,戈金星今天的“猴儿戏”开演了。
    市区车站路街道边,好奇的人们把老戈和三只小猴子围成了一个圆圈,圆圈的正中央像是一个小舞台,老戈与猴子们在卖力地表演,台下的观众好奇地注视着,欢笑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台上”的戈金星皮肤黝黑,面容消瘦而苍老,今年54岁,大家都叫他老戈。老戈不停地发号施令,猴子们则乖乖地做着每一个动作,翻跟头、耍皮球、骑自行车、拉手……让观众们看的十分尽兴。
    在“圆圈”外围,一个身影正在围着人群转悠,他手里攥着一些零钱,笑容略显尴尬地向每一个观众搭讪。他叫骆海峰,今年50岁,负责向驻足的观众收费。观众们有的给钱,有的转身离开……
    “赚不了几个钱,看戏的人多,给钱的人少。”骆海峰边收钱边和记者“抱怨”着,“一般也就给个一块两块,一天下来有个七八十块的收入就算不错了!”
    戈金星和骆海峰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号称中国的猴戏之乡,耍猴这项技艺已经在当地流传了几百年,老戈和老骆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耍猴,在村里算得上资深的老艺人了。
    “我们那个地方,好多人都会耍猴儿,尤其是岁数大一些的,每到农闲的时候,就三两个人结伴地出发了。”从事这项技艺三十多年,这对老搭档走遍了大江南北,无数个城市乡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现在我们都会去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乡村,大城市太大了,怕找不到路,走起来也太累,带着猴子公交车不让上,我们的交通工具,就只有两条腿,如今年纪越来越大了,走多了也有些吃力。”老戈说,如今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这条路却越来越窄,城市很大,他们的表演空间却越来越小。
初夏的夜幕降临,晚九点的钟声响了,几阵凉风刮过,街上的人们越来越少,偶有路过的市民也是急色匆匆,没有心情再驻足观看老戈和猴子们。
    收拾完道具,一天的耍猴儿演出结束了,两人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了街道。
    “今天的收入将近一百块钱,算是这几天赚得最多的。”此时老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为了节省开支,老戈和老骆住在市区最便宜的旅馆,每天10块钱, “贵的咱住不起啊,每天就挣这点儿钱,吃的住的当然都是越便宜越好。”回旅馆的途中路过一个小超市,老骆买了两碗泡面和几袋面包,“面包是给猴子们吃的,不能饿着它们,我们几乎每天都吃泡面,最便宜嘛。”
    “以前我们乡里有上万个耍猴人,现在也就剩下一千来人了,太累,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挣得比这多,就剩我们这些岁数大的,没有别的手艺,除了种地,就只会耍猴儿。我们都不想让这老本行失传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在这辈给毁了。”耍猴人越来越少,老骆不知道,多年以后,人们会不会将“猴儿戏”遗忘。
    河南新野猴戏,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在明清时期,河南新野民间耍猴就已经开始流行,并代代相传至今。2009年6月,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文化,新野猴戏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然而,“非遗”的光环并没有给漂泊的猴戏艺人带来任何便捷,他们走街串巷,临街吆喝,过着底层的生活,牵着猴子在街上走的画面有些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我今年50岁了,奔波了这么多年,想歇歇了,走完今年这一趟,我也打算回家抱孙子了!”老骆说,三十多年的奔走经历让他感到疲惫,陌生的城市让他时常没有归属感,是时候回家享享清福了。
    过几天,耍猴人戈金星和骆海峰将踏上去往陌生城市的汽车,老戈说,他们没有路线计划,走哪儿算哪儿,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重复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猴戏……

来源:和合承德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戏)漂泊的耍猴人:不想让猴戏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