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翰墨情怀
—— 记徐州北站退休老职工王庆喜自幼喜爱美术的85岁老人王庆喜,1978年退休。退休后,王老不像其他老人那样整天拎着小板凳去晒太阳、聊天,而是报名上了彭城老年大学学习国画。
王老清楚,虽然自己从小有写字画画的底子,但缺乏的是技法。为此,老人虚心向徐州名书画家张之仁、周长海学习。他深知自己不可能游遍名山大川,但观察花鸟却近在眼前,徐州的花鸟市场和公园便成了老人每日必去写生之地。从此,老人一边向名画家请教,一边创作和临摹名人书法、国画技法。往往一幅字画临摹三五遍还不停笔。老人牢记国画大师李可染“要废画三千张”的名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临了撕、撕了临,从未停顿,直到自己看着稍加满意为止。
天道酬勤终有果,功夫不负有心人。25年中,老人废画何止三千张!单是草稿就摞满了半间屋。对于一个耄耋老人来说,每一点进步都饱蘸着辛勤的汗水。在汗水和自信的浇灌中,王老的画终于走出陋室,登上大雅之堂。作为徐州市、铁路、江苏省老年书画协会的会员,老人积极参加各个协会组织的活动,并向全国各类书画大赛投稿。1992年,老人首次参加全国第三届艺术节,把第一次为老年大学五周年校庆作品“八仙庆寿”寄了出去。当时老人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参赛的,不料竟被评为“优秀奖”,后被山东省选送北京展出,并编入“福寿作品集”。这一意外收获,更坚定了老人参赛的决心。此后,老人一边辛勤耕耘,一边留意大赛信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在庆祝国庆50周年、四川举办的“99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中,王老的“百鹤献寿”被评为美术作品一等奖;2002年“北京盛世中华书法篆刻大赛”,王老的书法“诸葛亮出师表”获老年组银奖;2005年“辉煌北京艺术大赛”作品“相约2008北京”宣传画获铜奖;2006年北京举办的“和谐杯全国诗书画大赛”书法作品获一等奖。据统计,王老先后参加各类全国性大赛10多次,均获得金银铜以及佳作奖称号,2006年在“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其作品“咏梅”荣获银奖,王老还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名人500佳”称号。
王庆喜老人的翰墨情,源于一个老人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理念。老人说,书画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益智、丰富晚年生活,是书画让我有了精神寄托,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今老人虽八十有五,但耳不聋、腰不弯,看上去仍像刚进花甲之人。 请张版主批评指正~ 有照片吗?有作品照片吗?如果配几张就更好了!!!!!! 滕老师好!首先学生先向老师表示感谢!指正批评谈不上,学生还要向您多多学习。
学生以为,您写这篇文章没有突出“耄耋老人的翰墨情怀”这个主题。王老先生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誉,但是荣誉背后肯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您不妨再深入采访一下。
学生如果有哪点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多多见谅哦! 张版主,太长的东西,耽误大家的时间。不好意思。再说,报纸上绝对不会给你发超过1500字的文章。 引用第4楼147258于2007-11-04 07:49发表的:
张版主,太长的东西,耽误大家的时间。不好意思。再说,报纸上绝对不会给你发超过1500字的文章。
滕老师您好!学生不是说让您写很长的东西。学生觉得您这篇文章事件不突出,您主要突出了王老先生取得的荣誉。
哪点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指教!谢谢了! 姐姐细心,滕老师更细心。呵呵!辛苦两位了 因为登报时还有几张图片,所以人家不能发长,也在情理之中。 引用第6楼张静于2007-11-04 18:28发表的:
滕老师您好!学生不是说让您写很长的东西。学生觉得您这篇文章事件不突出,您主要突出了王老先生取得的荣誉。
哪点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您指教!谢谢了!
真正感人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足够了,有了点睛之笔,就锦上添花了,说的不对请见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