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拉贝”:帮助中国抗战的德国将军
“正义之胜”柏林—诺曼底采访组近日在法肯豪森将军墓地前参观祭拜。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郎从柳 万程鹏 摄“法肯豪森将军对中国的贡献,可以说是另一个拉贝。但这些年来,他几乎被尘封,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他的墓地?”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赵剑阳的微信,让新华报业集团“正义之胜”柏林—诺曼底采访组的第一站,便选择了位于德国西部偏僻山区的拿骚小城,去探寻这位对中国人民充满感情、给予过真诚帮助的德国将军的人生轨迹。
长眠于美丽墓园的一角
古老的街道、斜顶的小屋、灵动的雕塑、五彩的鲜花,掩映在山清草碧、蓝天白云之下的小城拿骚,可以说每换一个角度,都能变幻出一幅不同的油画。法肯豪森将军的墓地,便深藏于这座小城的公共墓园里。
这是一座堪称花园的墓园。推开铁栅小门,是各式各样形状优美的石碑,每座碑前都布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在这里,记者碰到了墓地的殡葬管理员门·拉特先生,一位胖胖的德国中年男子。
穿过主墓区,绕过一个“十字架”形的一战、二战纪念碑,在墓园最东部围挡边的一角,记者看到了刻有法肯豪森将军名字的墓碑,这里便是将军1966年过世后长眠的地方了。
与前面的繁花围绕、墓碑比邻的普通墓区相比,将军墓独处一方,墓碑上面已经布满青苔。一圈绿色灌木合围中,只有一盆黄色与紫色夹杂的蝴蝶兰,显得落寞而清高。
门·拉特先生向记者坦言,他对这位将军并不了解,平时也几乎没有什么人来祭奠他。他建议记者去找拿骚市的市长。
不遗余力帮助中国抗战
采访组一行马不停蹄赶到了拿骚市政厅。
踩着木质楼梯,来到一座古旧老楼的二楼会议室,白发苍苍的市长文·彻尔先生笑盈盈地用中文欢迎记者一行:“你好!”
会议室里,另一位年纪更长的老人也站起来迎接采访组一行——84岁的卡尔·海因兹·顺罗克先生,他是市长的岳父,曾经与晚年的法肯豪森将军同一个门进出做了4年邻居!当天是市长特地邀请他来接受我们采访的。
老先生告诉记者,法肯豪森将军1878年生于德国北部鄂尔敦堡城一个皇家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家中男性都是军人的他报考了军官学校,19岁毕业时,被分到德国第91军团任陆军少尉。在1930年退休后,他到中国担任了蒋介石的德国军事总顾问。
抗战期间,法肯豪森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以及淞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他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派法肯豪森北上赴保定协助华北军事当局筹划有效的抵抗。“八一三”抗战中,德式样板师第87、88、36师,全部投入战斗,有德籍顾问所指导的国军部队训练有素,重创日军。虽然当时希特勒严令禁止德籍顾问参加前线工作,但法肯豪森认为责无旁贷,亲赴上海协助部署防卫。
1937年纳粹德国正式与日本结盟,纳粹德国为了向日本表示善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的傀儡伪满洲国,并撤回德国对中国支援,强迫法肯豪森辞去顾问职务。法肯豪森不愿在中国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中国,一度打算放弃德国公民权,留在中国。但在纳粹德国的压力下,1938年7月8日,法肯豪森在广州挥泪登船返国。
回国起初他拒绝接受任何工作,免费当起了中国的抗战宣传员,直到希特勒命令德国预备役军人复役为止。1940年法肯豪森被任命为比利时总督,而在这里,他又开启了另一段与中国人的情缘。
尽力挽救犹太人和比利时人
不少中国人都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该片描绘和塑造了一个“女辛德勒”式的巾帼英雄形象,在二战期间营救了近百名反纳粹的比利时人,她的原型是祖籍江苏宜兴的钱秀玲。
1940年5月,德军占领比利时。在钱秀玲居住的艾海德姆镇,一个参加抵抗活动的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埋下地雷,炸毁了德军铁路。事情败露后,这名叫做罗杰的青年被判了绞刑。当时负责管理比利时地区的德国军事总督法肯豪森将军是钱秀玲堂兄的挚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钱秀玲前去向他求情,最终令罗杰免于绞刑。
1944年6月,钱秀玲再次面见法肯豪森,而这一次她要救的是艾克兴的97名市民。最终,这名德国军官同意免去这些艾克兴人的死罪,转而将他们送入德国集中营。战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活着回到比利时。
当年离开中国回国后,法肯豪森开始憎恶希特勒与纳粹政权,作为卡尔·弗里德里希·歌德勒和陆军元帅埃尔温·冯·维茨莱本两个反希特勒的同谋者的亲密朋友,他支持维茨莱本的一个有计划的军事政变。1944年7月20日政变失败后,法肯豪森就从一个集中营被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直至1945年被盟国给以自由之身。
法肯豪森在1948年被送往比利时受审,并在1951年3月被控驱逐25000名犹太人以及处死比利时俘虏并被判处12年苦役。然而,仅仅3个星期之后他被无罪释放,因为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法肯豪森曾尽力挽救犹太人和比利时人。
1966年7月31日,88岁的法肯豪森在拿骚悄然过世。而在当地,很多人很多年都不知晓这位将军的存在。直至去年,中国作家协会来到拿骚寻访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地一些人才开始了解他的故事。文·彻尔市长对记者说,“他虽在纳粹营中,但他是一位正人君子。我知道他十分热爱中国,我为他骄傲!”
纳粹德国将军法肯豪森
纳粹德国将军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老照片,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德械师
作为欧洲陆军强国的德国,历来就是一些在军事上相对比较落后国家的学习效仿对象,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建立的陆军几乎就是照搬普鲁士陆军全套军事思想、建设制度和制式操典。而中国很早就开始学习德国军事,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军,就有着深深的德国军事影响的烙印。
很多文章也都说过,希特勒对于中国还是很有好感的,要不然,连老蒋的二儿子蒋纬国都在德国装甲兵学院上学,中国有几百名军官奔赴德国学习军事深造!德国还派遣了大量的军事顾问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军队,要不第五次围剿的时候,有一个很滑稽的场面,国共双方的军事顾问都是德国人,我军这边当时主要负责军事的,就是来自德国的李德,不过这个家伙把我军给搞砸了,被迫长征!李德是德国人,不过具有布尔什维克思想,投奔了苏联,后来被苏联派遣到中国来帮助红军,这家伙参加过一战,在一战德军中,也只不过是个无名小卒,根本就不具备德国的军事精华,而德国派遣来国军的都是军官级别的,素质要高得多!
德国很悲催,严重缺乏战略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大规模战争消耗,这也是德国为什么和中国接近的原因,德国也需要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如果中国能成为德国的盟友,对德国也有巨大的好处,而德国的战略主要在欧洲部分,远在亚洲的中国也不会威胁到德国,而德国对中国也并没有野心!所以,给中国提供援助,德国更慷慨和无私一些!
要不是抗战的爆发,德国的盟友日本入侵中国,德国才被迫远离了中国,不得不偏向自己的盟友!德国之所以选择日本,也是中国的一个无奈,毕竟当时中国实在是太弱了,中国和日本两者来选择,换谁都会选择更强一些的,毕竟日本当时军事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德国也自然最终选择了日本作为自己的盟友!
德国压根就不希望日本和中国开战,德国是两者都想要,只是小日本压根不听话,一意孤行,根本就没有战略和全局观念,只顾干自己的,要不然全面抗战爆发,国际上唯一一个出面调停的,就是德国,当时全世界都集体噤声,不管不问,压根不管中国死活,都躲得远远地,只有德国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希望双方不要打了,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德国驻中国大使拉贝挽救了大量的中国人,这个事都被拍成电影了,拉贝日记!由于德国和日本是盟友,拉贝利用德国身份,大使馆收容了大量的中国人,避免他们被屠杀,悬挂德国国旗,日本出于盟友考虑,毕竟不敢去轰炸和进攻德国大使馆,在里面密集容纳了大量的中国人都是安全的!里面密密麻麻容纳了那么多的人,只要投进去一颗炸弹都能炸死很多的人,可是日本人在疯狂,也不敢去进攻德国大使馆!
当时德国的MP38冲锋枪,手榴弹,甚至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德国轻型坦克,组建了战车团,还有国军的制式武器中正式步枪,就是根据德国提供的毛瑟步枪的图纸来修改的!
还有,电影里经常看到的一种武器,盒子炮,也就是驳壳枪,也是德国生产的,全世界就中国装备数量最多!
回 楼主(齐鲁王海涛) 的帖子
拉贝我咋没听说过? 是德国的吧? 海涛老师家是个充电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