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分散严重弱化企业创新效率
日前,毕马威咨询公司对全球386名高管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增加了研发支出,93%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表示至少将收入的4%用于研发,40%的中国企业则计划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来扩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有48%的中国高管认为所在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效率低下。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在回答“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这一问题时,非常坦率直白地说“不行”。他做出这一结论是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第二,是否在某个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头羊地位;第三,是否通过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出很高的毛利。有人认为李凯定的标准太高,但李凯表示“这是世界工业界公认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创新产出成果的前提自然是要对创新有一定的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我国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不断增长,2013年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
投入的大幅增长在专利申请领域得到了直接体现。资料显示,自2011年起的每一年,中国国内提交的专利申请,在数量上都超过全球各地任何其他知识产权局收到的申请。
然而,研发经费的增长和专利申请量的上升,并不能掩盖创新效率所存在的不足。以发明即时贴而闻名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尔森博士曾说:“创新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当然,影响这一转换过程的因素很多,我国动力电池和机器人领域就暴露出了创新的一些问题。
据报道,我国能做动力电池的企业有两三百家,实际做电池的却有2000多家,韩国和日本做动力电池的企业只有8家,这8家企业占了全球动力电池产量的近80%,我国2000家电池企业供货量只占有17%~18%。结果是目前国内新能源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低于1%,而国际上的及格线是5%。
同样,2013年以前,广东只有6家做“机械手”的企业,而今东莞就已经有100多家做“机械手”的企业了。其中可以订制“机械手“的企业屈指可数,大多数根本没有研发能力,这些企业唯一的竞争力就是价格。
企业小而多,产业集中度比较分散,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研发投入分散,在政府和企业的研发经费像“撒胡椒面”那样被分散稀释后,结果可想而知,无形中造成研发经费的巨大浪费。受制于研发经费不足,我们不难看到,企业往往倾向于将创新的重点放在跟踪和模仿上,原始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研发的日益深入,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越来越需要雄厚资金的支持。以人们最关心的半导体研发为例,2014年,在半导体研发投入前10名的企业中,有5家总部位于美国,3家来自亚太,日本和欧洲各有1家。半导体企业投入前10名中的5家美国公司2014年研发总投入合计高达222亿美元,占前10名投入总和的69.8%,占全世界半导体研发总投入的39.6%。
有数字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的平均比重仅为1.39%。从全球来看,这一数据10年来的平均值是3.7%。在2014年研发支出最多的全球前10家企业中,仍然没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看到,在世界500强和行业百强的排名中,中国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但笔者饶有兴趣的是,如果按照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排名,中国企业两项排名的吻合度究竟会有多高呢?而这一吻合度无疑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是否增强最好的标志。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引用楼主鸿雁于2015-06-26 17:29发表的 研发投入分散严重弱化企业创新效率 :
日前,毕马威咨询公司对全球386名高管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增加了研发支出,93%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表示至少将收入的4%用于研发,40%的中国企业则计划引进最新的生产技术来扩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有48%的中国高管认为所在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效率低下。
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李凯在回答“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高科技创新如何”这一问题时,非常坦率直白地说“不行”。他做出这一结论是基于三个标准:第一,是否产生颠覆性技术;第二,是否在某个领域的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头羊地位;第三,是否通过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出很高的毛利。有人认为李凯定的标准太高,但李凯表示“这是世界工业界公认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创新产出成果的前提自然是要对创新有一定的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我国的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不断增长,2013年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首次突破2%。
投入的大幅增长在专利申请领域得到了直接体现。资料显示,自2011年起的每一年,中国国内提交的专利申请,在数量上都超过全球各地任何其他知识产权局收到的申请。
然而,研发经费的增长和专利申请量的上升,并不能掩盖创新效率所存在的不足。以发明即时贴而闻名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尔森博士曾说:“创新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当然,影响这一转换过程的因素很多,我国动力电池和机器人领域就暴露出了创新的一些问题。
....... p_w_picpath/back.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