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12345 发表于 2015-6-30 13:55:06

矿区有个“山东快书大王”

 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大约30厘米长的小盒,打开来看,只见是一张卷着的多幅照片。照片有近1米长,上面是一个人左手掐着一对小铜板,右手做着各种手势,再细看人的表情,可谓喜怒哀乐愁闷苦俱全,或声泪俱下状,或慷慨激昂状,或虎目圆睁状,或捶胸顿足状……这些舞台上表演出的丰富表情,让人一见,便受感染。
  照片上这位以各种表情亮相的,便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鹤岗矿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恩悌。
  熟悉的人都知道,王恩悌在矿区曲艺圈里不仅才艺出众,而且说山东快书,堪称首屈一指。
  山东快书本是起源于山东的一门民间艺术,生长在北方的他是怎样踏入这一行当并成为一方“快书大王”的呢?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近了这位矿区曲艺名家。
  时代·环境·兴趣
  一个人走上什么样的路,有偶然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多种因素的融合使然。
  王恩悌,是关内生人,老家在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由于南接山东省,口音也较接近山东。上个世纪的1957年,年仅3岁的他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鹤岗。
  在这里上学期间,正值“文革”时期,当时父母对儿女的培养也没有什么目标,就是顺其自然。学校有个南开大学毕业的老师,会拉手风琴,经常组织学生开联欢会、唱样板戏。王恩悌也是个活跃分子,经常参加学校、班级的各种文艺活动。除了学校的活动,他还经常到邻居家里“凑热闹”,邻居几位老艺人都是从山东一些剧团出来的专业演员,没事的时候,经常在家锣鼓、京胡、单弦敲打、弹拉一阵,然后唱些传统戏。这样一来二去,王恩悌也学会了京剧的一些器乐、精彩唱段。
  1970年12月,王恩悌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富力煤矿三采区掘进队当了一名放炮员。那时,每天早上都有班前会,采区书记也是个爱热闹的人,一次班前会上,他讲完了形势任务后,便号召大家唱歌。书记问:谁会唱啊?这时许多熟悉王恩悌的同事便异口同声地推荐:王恩悌。
  由此,王恩悌成了采区有名的“歌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等当时著名的样板戏唱段,他都能唱得有滋有味。突出的艺术专长,使他逐渐走进了艺术圈。1974年,王恩悌被抽调到矿文艺宣传队,参加了当年矿务局举办的全局文艺汇演。起初,他是在宣传队唱民歌。当时宣传队里有个叫王景峰的老师,会打快板、说相声,而且还给宣传队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进宣传队的人,无论专业是干什么的,必须都会打快板,王恩悌也不例外,开始学起了快板。1978年,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京东大鼓,就央求领导给买了京东大鼓的唱片,他又学着唱起了京东大鼓。后来,听到山东快书后,他也喜欢上了,先是跟身边人学,后来又拜了黑龙江省山东快书名家黄枫,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的山东快书创作、表演。
  从此,王恩悌就把这门民间艺术当成了自己艺术生涯的主要行当。
  厚积·锤炼·成名
  艺术人生,是精彩的,但艺术之路,却是艰辛的。
  由于对各种艺术都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王恩悌可谓见一行,爱一行,也肯于专一行。从踏上艺术之路时起,他先后在京剧、民歌、话剧、相声、快板、京东大鼓、山东快书等领域中,不停地学习、苦练、钻研。那时,他经常白天在单位忙完所有的工作,下班后接着在俱乐部的办公室里,关上门,一个人练打快书的“鸳鸯”铜板,一练两三个小时,夹铜板的小手指都磨出了茧子。不仅如此,那对铜板他每天都会装在兜里,抽空就拿出来“当嘀咯当”,练个不停,以致于衣服裤子的口袋全都磨漏了。
  为了学表演,他曾经疯狂地看过许多电影,几乎天天泡在电影院,有时一部电影反复看好几遍,琢磨表演技巧,研究演员的台词。
  ……
  艺术的果实,总是为辛勤浇灌者而结成的。多年的努力,使王恩悌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就在鹤岗矿区名声大震。从1986年开始,他就主持了鹤岗的春节晚会,每年还创作、表演一些曲艺节目,并经常担任春晚语言节目的编导。
  多年来,他创作的山东快书等曲艺段子有四五十个之多。1990年,他创作的小品《模特》曾参加了中国首届煤矿艺术节,并获得了三等奖。2004年,他创作的山东快书《哥俩好》,参加了全国总工会、国家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文艺汇演,并获得了创作、表演二等奖。由于此次演出的影响,2005年,该作品又参加了中国煤矿第三届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深受全煤系统好评。2006年,为了配合煤矿安全生产,王恩悌参与创作了5幕轻喜剧《平安是福》,在矿区演出后,赢得广泛好评,省内媒体和《中国煤炭报》对演出情况进行了报道。
  作为该剧的编导,王恩悌因有多年井下工作经历,对这部轻喜剧的创作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说,自己深深懂得矿工哥们儿的喜怒哀乐,因此如何将这部剧能演到矿工的心里,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整个剧的创作中,他一直坚持“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情感,少一些痛楚,多一些欢乐,少一些鞭挞,多一些和谐”的创作思路。最终,使得这部剧一演成名。
  今年59岁的王恩悌,转眼已经在鹤岗矿区艺术圈里耕耘了40年的光景。如今,他从矿区文工团副团长的位置退休5年了,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到单位,发挥着余热,贡献着自己的艺术能量。
  青壮之年,为艺术苦苦求索,退休之年,仍老骥伏枥,这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啊!
(姜道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矿区有个“山东快书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