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发展创新 就得留得住人才
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风行全国的流行语,曾鼓励五湖四海的人们争相到广东追梦,佛山也凭借由此带来的人口红利和领风气之先的改革精神,快速成长为富可敌省的经济实力佼佼者,并催生了以顺德、南海等为代表的县域经济龙头,相对后发的高明、三水也曾多次位列全国百强县区。但时至今日,伴随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崛起,这一金句已迎来众多的挑战者。在此背后,人口红利的整体性消减以及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压力的倒逼,使得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佛山的必然选择,“人口红利”也要相应地转变为“人才红利”。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地区围绕人才的竞争激烈程度将不下于对优质项目的争夺力度。
这种情况下,在产业基础及城市配套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相比不占优势的高明,凭什么吸引人才?人才来了又如何留住?
包括薪酬待遇与政府奖励在内的物质收入当然是一大吸引因素,然而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的政府财力,使得高明难以在资金奖励上比先发地区更具竞争力,“高明”的选择应是在人才服务等软环境建设多加着墨,以攻心为上。
创造有竞争力的引才软环境,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尤其是对口人才服务的部门破除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纠正后发地区只有做大经济总量才能谈科技创新的思想,树立人才是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与最大优势的思想认识。相比于南海、顺德经常推陈出新的人才政策,高明过去多年鲜见出台新的引才举措,人才政策近乎定型,这种思路上的差异比起奖励举措上的差距更令人担忧。
近至珠三角核心区,远至长三角,各地都在为吸引人才而绞尽脑汁,甚至进行一场思想革命。对肩负人才政策引导的地区政府而言,如果还不能首先在头脑里转方式、在政策上出新招,那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就会固化下来,最终演变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其次,生活配套、人才子女教育等一系列指标,也深刻影响着人才对这个区域的判断和抉择,关乎人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而这恰是高明有条件做好的。从这个层面看,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需要政府创新,检验一个城市的创新环境优越与否,很大程度要看有没有一个为企业、为人才创新服务的政府。
再次,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地方政府对引才兴趣十足,但对就地培养人才往往兴趣不大。而即便是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团队的齐心聚力—高层次的研发人才需要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践配合,才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高技能人才更多要寄望于就地培育,让技术工人成长为中、高级工和中、高级技师,让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中、高级企业工程技术人才。
令人期待的是,高明人力资源部门目前已经在着手制订新的人才政策,我们期待其能对人才需求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并以最大诚意回应人才的期盼,在人才服务环境营造上有所突破。因为,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落后,争得人才才能赢得未来。
发布者:lseve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