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贴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历届劳模集中“站岗”, 薪火相传树文化墙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 历届劳模集中“站岗”, 薪火相传树文化墙湖北荆门石化联合一车间 杨美荣
1970年4月26日,湖北荆门城东的宝塔山下、竹碧河畔。14个年轻人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和开路先锋的豪情壮志,举一面红旗,迎着朝阳,走乡间小路,趟过竹碧河,沿山坡草丛,翻过黑风口,在编号为二号沟的沟口东坡上,开始搭盖第一栋“席棚房”:选址、平地、立柱、上桁架、铺苇席、压油毡纸。荆门石化的就这样在朝阳中,在满山遍野的一片芦席棚中蹒跚而来。
当年定项、当年选厂、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1970年10月1日出产品。1971年元月,常减压、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联合投产。同年又基本建成铂重整、烷基化、加氢精制、制氢和丙烷脱沥青等主体工程。
三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两代石化人的共同努力,荆门石化逐渐成长为原油加工能力为500万t/a,拥有燃料、润滑油及化工装置36套。其中,燃料油系统14套,润滑油系统14套,化工2套,综合利用6套。目前已有产品107种,主要为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润滑油、石蜡和液蜡、沥青、石油焦、液化气、丙烯和聚丙烯等。
三十载风雨路兼程,数不清无私奉献人,英模精神托起了荆门石化的辉煌。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宏扬劳模精神,让班组与共和国一同成长,荆门石化联合一车间构建“劳模墙”, 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荆门石化联合一车间以重塑班组文化和车间精神为切入点,为构建新型企业文化做出新的尝试。让历届劳模集中“站岗”,观者将做何感想?联合一车间新近树起一座“劳模墙”,将从建厂至今三十多年来,车间所辖催化裂化、重油催化、南蒸馏、气分四套装置产生的共计三十二名厂级、省部级劳模的图片资料集中展示。
这里面有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是三十多岁的青工们第一次看到。其中1974年车间的第一位劳模,催化裂化装置的袁永柱;1975-1979年蝉联四届的韦兴道;1977-1979年蒸馏装置连续三届的劳模冯江福。他们都从那些弥漫着“三老四严”“钉子精神”“铁人精神”的荆石化厚重的企业文化中走来。老一代劳模用“实干”诠释的是奉献、是意志、是刚强、是无私。
新一代的劳模他们是什么样子的?1997年中央企业和集团公司劳模、蒸馏装置的梁浩,以及2006年催化裂化的郭绍强,以他们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代表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企业发展需要。他们肩负的是用科技托起荆门石化未来的使命,因此具有较高理论文化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是他们的特质,
劳模们集中“站岗”,它从一个侧面向我们集中展示了荆门石化三十多年来发展的风雨历程。这些从见证了当年“肩拉人扛的建厂大会战”的老一辈劳模们身上传承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在新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得到了发扬和促进。当车间每天上下班的工人们从“站岗”的劳模们身边走过时,一份宏扬劳模精神树立企业精神与文化的豪情,便在班组化做勇于担当的行动。 好文章 不是说班组吗? 感觉相似演讲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