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备电比率提高 生产成本下降 电解铝行业结束三年亏损状态
本报讯 我国电解铝全行业亏损局面终于得到了扭转。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15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表示,电解铝行业近几年坚持不懈地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今年出现了很好的改观。该行业上半年的消费量增长了8%以上,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80%以上,效益情况在5、6月份由负转正。这个行业3年来处在全行业的亏损状态,但是通过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出现了转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电解铝价格不断下跌,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发突出,以至于近三年来,电解铝全行业陷入了亏损泥潭难以自拔,近年来,通过全行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初见成效。
针对于当前我国电解铝行业结构调整取得的初步成果,安泰科铝部分析师熊慧认为,当前电解铝行业用电模式的改变为电解铝企业用电成本的下降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解铝厂用电模式大部分由直购电和自备电厂组成,据初步统计,当前我国大约70%以上的电解铝产能配备了自建电厂,其自备电局域网用电成本大多每千瓦时低于0.2元,其自备电厂并网运行成本也仅有0.35元每千瓦时。另外,使用网电的电解铝产能也已不足30%,而这部分产能中大部分企业也与当地发电企业搭成了“直购电”协议,其用电成本大约在每千瓦时0.4元左右。目前为止,剩下的极少数电解铝企业在使用大工业用电,即使使用大工业用电的企业其标准用电成本也基本在每千瓦时0.45元左右。所以当前我国电解铝用电价格成本与过去几年我国绝大部分电解铝产能用大工业网电成本相比已大大降低。
其次,能源价格的下跌使煤电铝企业的发电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因为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电解铝企业的用电成本也相应降低,尤其对于自建电厂的企业,其发电成本降低更加明显。 熊慧说,过去几年里,电解铝行业亏损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国有电解铝企业当中,近年来,随着这些企业自建电厂项目的投产以及直购电工作取得的进展,其电解铝生产成本也相继得到了控制,今年上半年原亏损较严重的几家企业逐渐止亏,甚至开始盈利。
另外,一些企业的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人力成本等等也在不断优化,等等这些成本的控制都为电解铝生产成本降低贡献了“红利”。
可见,电解铝行业出现了好转主要是由于成本因素的降低而扭亏。然而对于电解铝行业来说,是否能够长期扭亏增盈,除决定于其生产成本因素外,更关键的因素是需求市场的好转,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消费量增长了8%以上,但这一数据与电解铝产量增长速度仍不匹配,所以实际上需求市场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业内人士认为,电解铝行业的供需结构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产能过剩情况仍较严重,受宏观经济影响,需求市场仍不乐观,短期内铝价也很难走出低谷。所以电解铝行业能否真正改观还待观察。
国家发改委7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的电解铝产量1561万吨,增长11.7%,产量有增无减,且增幅仍然较大,所以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不容轻视。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难以改善,以致于当前铝价每吨在12000元一线低位徘徊。所以电解铝行业若想取得真正地扭亏增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十分关键。 对于过剩产能的问题,黄利斌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困难,都和产能过剩有直接的关系。目前比较困难的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的困难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前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规模扩张,另外,也有当前经济处在下行周期的原因,加上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行业比较困难。这几个行业今年上半年的生产都处在下滑的状态,像粗钢产量上半年下降了1.3%,水泥产量下降了5.3%,玻璃产量下降了4.2%。从效益情况看,煤炭1~5月份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冶金行业利润下降了36%。
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黄利斌表示,首先要严控新的产能,主要还是采取新建项目实行等量和减量置换。第二,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第三,坚持推进兼并重组。这方面主要是妥善解决重组过程中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问题。上半年工信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增值税、并购贷款和外汇登记等。第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广钢结构运用和绿色建材下乡,促进高品质的钢材和铝材运用。第五,加强与周边国家、新兴国家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