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实验中学平谷支教团:在责任与付出中感悟成长体会幸福
北师大实验中学平谷支教小分队在平谷区金海湖二小。崔博然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 李延兵)“来这里支教三年了,感受都不一样,从孩子们的眼中学到的比我教得更多,学会了感恩和坚持,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直击我们的灵魂,那份执着和期待正是我们志愿服务的灵魂所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崔博然和他自发组织的支教团队第三次来到位于平谷区金海湖二小进行为期一周的支教。
此次支教的“老师”由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7名高中生和4名初中生自发组成。发起者崔博然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从初一开始每年都会和他的同学一起来到这里开展夏令营式的讲学、互动,体验讲一堂生动的课,当一回老师的收获,同时长期与学校的学生结对互动,从中学会了什么是坚持和感恩。
跟他们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的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家长仅作为“后援”指导力量。据了解,全北京注册298万志愿者,但是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跃的只有36%,北京市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必须有家长或者成人陪同,怎样让孩子参与志愿服务,目前由首都文明办、团北京市委、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推出的“志愿家庭”行动计划正在开展,目的是倡导发挥家庭力量在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在劳动、生活和学习中启发孩子的志愿服务情怀,在实践中让孩子懂得感恩,追求平等和奉献的快乐。 支教的期待:在责任与付出中体会爱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今年我想教这里的孩子信息时代和大数据知识。希望能拓宽他们视野的同时,也告诉她们如何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刚去平谷金海湖二小的崔博然告诉记者。
崔博然(左)和他的发小也是支教的同学赵晨炎(右)。崔博然供图
第一次来平谷金海湖二小支教时,崔博然被学校的景象所触动,野花开满院落,赤日炎炎,睡着破旧的木板床,简陋的厕所,作为初中生的他们和一群可爱的孩子度过了最难忘的五天,“在一个新的集体中一起吃饭,一起洗碗,一起跑步……点点滴滴,一起成长,本来我想改变他们但最后是他们改变了我,让我明白了被需要的感觉……”
“在这里,我第一次做了回老师,但发现,我从他们眼中学到的,比我教的更多。”王泽源是一个物理谜,第一次支教让他也意识到肩上肩负的责任。他说:“支教这种志愿活动,能够培养能力,让我们心中有一种责任感以及一颗向善的心,能够培养我们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
高一的石雨菲很早就听说了崔博然的支教社团,所以今年做了充分的准备报名,“我期待了很久,它符合我内心想要做公益和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的渴望。”对于一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石雨菲来说支教不仅能够传递正能量,还可以收获快乐和锻炼。
“其实,志愿服务确实伟大,学会“爱”,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现在初一的王学莹,对于志愿服务并不陌生,“学会爱,体会爱,付出爱”的理念从小就根植于心。王学莹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在中国科技馆做小小志愿者和讲解员。还曾经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科学知识。
“学莹,你愿意去支教么?”回想起年级主任苏老师提问。王学莹觉得支教很锻炼人,虽然听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期末阶段了,实验班的学生无一不在忙碌备考,“可是支教又很动心。”王学莹很早就听说学长崔博然在首都博物馆做完志愿者后就组建了一支支教团队,很想像他一样一这样“志愿”下去。
顶着炎炎夏日,支教团队终于来到了金海湖二小,学校三面环山,走在操场上的感觉很美好。来之前是“期待”,来之后是“责任”。“我们为他们带来了外界的心意,希望可以帮助这里的孩子角色的转变,责任的提升确实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王学莹刚到学校就记录下第一天的感受。 支教的幸福瞬间:心灵的感悟和成长
“时间过得真快,快的让我还没有反应,就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首过去的一周,王学莹觉得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去回忆,太多的瞬间值得去铭记。“我们终将离开,只是期待,下次的到来。”
支教团成员到了平谷的几乎每个夜晚都要备课,每天凌晨一点睡早上五点起,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队的金嘉怡在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基本懵了,她告诉记者:“不是累,是因为当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的时候就会突然感觉到从未有过的不可思议。”其实金嘉怡的教案只有两节课,但看似简单的知识,要把它们全部变得简单易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庆幸,我做到了。”金嘉怡告诉记者,在这一次支教中最感谢的是崔博然学长、学姐和孩子们,因为不仅仅是授课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满满感恩,她说:“明年还要去金海湖二小,we are伐木累!”
“时间总是那么快,走得那么急,来不及让我们留下细细品味,在志愿服务的列车里,我们已经成长。”一直热衷与志愿服务的王学莹说,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从替他人着想到生活的自立,每天发现着、感悟着。
“育爱服务需要践行,需要传承,这份责任和使命在来到学校的那天就已经植根于心了,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这项育爱活动传承的越来越好。”被称为“都教授”的赵晨炎告诉记者。 行动不止步 志愿生活不停歇
一周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王泽源最难忘的是来到金海湖二小的第一天,“每个孩子洋溢着满脸的笑容,心中的那份紧张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责任。”
王泽源给学生上午物理实验课。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这五天的支教生活,我们每天一起熬夜备课,一起在会议桌前讨论,一起在课堂上互相帮助,一起共享乡村的佳肴……我们围成一圈,静静的仰望纯净的星空,原来我们所有人奋斗的目标皆是一样。”王泽源是第一次满怀憧憬来到金海湖二小支教,从莫名的紧张到最后的互助和快乐,让他懂得了团队的力量。
“最后一天的闭幕式里,很多孩子哭得泣不成声。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要有相遇就一定会有分别,在时光的列车里,而我们的行动将不再停留……”王泽源说。
“还记得第一次支教的课程,古诗词鉴赏和英语影片鉴赏,深怕自己课程深度不够,于是费尽心思找各种各样的古诗词评析书籍,想去了解作者的每一个细节,揣度清楚每一个字眼的奥妙,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设想过于天马行空,最后还是在崔博然和整个支教团队的帮助下设计了开放性的话题。”从第一次支教就和崔博然在一起的张恩慈每一次支教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次她学会了团队的协作,第二次支教讲课时冷场的次数少了,回答问题的弟弟妹妹人数多了,第三次支教无论对校园环境还是支教细节她都已经了如指掌了,“初二时经常怯场,缺乏交际和应变能力,现在通过支教我已经逐渐变成了比较有亲和力和号召力的奶茶姐姐了。”张恩慈说每一次支教她都能感受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从自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走天下,并认同家长的鼓励,只要心无旁骛地搞好学业就是好样的张恩慈,通过三年不断的从事志愿服务,如今思想观念渐渐成熟,她开始用异于成绩的多元化标准来衡量自己。
“起初参与支教活动其实带有一些比较功利的因素,可是当真正坚持下来时,看到那里孩子清澈的眼眸,我感觉自己的心灵被洗涤了,褪去了那些功利的色彩,让我的成长变得更纯粹,更快乐。”张恩慈告诉记者。
还有赵晨炎、姜思睿、王璐琦、杨佳欣、樊钊瑞都和张恩慈一样,他们都希望把志愿服务的理念“传染”给周围的人。
赵晨炎在最后一节课上和学生一起互动。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在支教中,他们都逐渐的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学会了照顾他人,“当支教结束时,顿时觉得整个假期还没开始就没了,没有参与志愿服务时我不善于表达,也不会照顾别人,在志愿服务中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可以化解矛盾的人,同时还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支教最后一天,被大家称为“都教授”的赵晨炎和队友们躺在操场上望着山里的星光,聆听草丛中的昆虫鸣叫声,享受着几天的辛勤付出,享受着孩子们童真的笑,“想必大家都想得一样,那就是明年、后年,只要还在北京,我的志愿生活就不会停歇!”
“我来到这里时,儿子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以前内敛不善于表达的他好像忽然之间长大了,支教时也很活跃,看到孩子变得温情和温暖,我们家庭的生活也变得更幸福了。”赵晨炎的母亲宿慧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家庭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在支教活动中,我的胆子大了很多,也更自信了,原来的胆怯消失了,这是支教带给我的提升。”作为一名志愿者,姜思睿希望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去体验一下无私,去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他说:“相信我,你一定会爱上这个感觉!”
作为支教团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崔博然无疑是对志愿服务理解最为深刻,“这是我第三次带着大家支教了,身后的团队变了,面前的孩子也变了,唯一没变的是志愿的激情和热情。”
“队员们在支教时都一改往日的少爷症和公主病,严格要求自己,不穿戴名牌,不带零食,用自己攒下的压岁钱作为活动的经费,在学校食堂吃饭也是光盘行动。”崔博然说,来支教的每位同学,都是为了锻炼、为了分享、为了奉献,这是她们志愿活动的初衷。
“这是股正能量,是一股喷涌的血液,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的天职便是无私的奉献。我们会收获一种包含酸甜苦辣的快乐,叫做被需要、被尊重、被爱。为什么支教究竟教会了孩子什么?”三年的支教历程崔博然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周围的同学传递爱,让更多人学会回报,学会奉献。 欢迎各位老师关注和支持!夏安! http://bbs.bztdxxl.com/p_w_upload/272_37544_cd52d0cea7e65f7.jpg 引用第6楼cmfrjtly于2015-08-07 22:59发表的:
http://bbs.bztdxxl.com/p_w_upload/272_37544_cd52d0cea7e65f7.jpg p_w_picpath/back.gif
谢谢罗老师的关注和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