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制造业:借力“互联网+”冲刺“中国制造2025”
■ 毛振华最近,记者在采访制造企业中发现,中小制造业界普遍认为,在人力成本上涨及互联网驱动下,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主要体现为智能化发展,“机器换人”在所难免。企业要摒弃观望等待情绪,抓住当前“互联网+”难得的弯道超车机遇,抢占“中国制造2025”先机。
“机器换人”将成趋势
“从原材料成本集中上涨,到财务成本集中上涨,再到如今人力成本集中上涨,从这些年发展历程来看,装备制造业势必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抵御外在影响。”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舟的一席话,表达了多数制造企业的感受。
大型展会是行业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天津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记者发现,参展的1200家企业中,1/4为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量大的码垛、装卸、焊接等领域。展览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的几乎都主打“智能化”“自动化”产品。
参展商天津易而速机器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展会上发布了3款新产品。公司负责人说,去年展会上公司自主研发的六轴通用型机器人由于自动化性能突出,赢得了数百万元订单。今年3款新产品主要瞄准冲压领域上下料环节,市场需求大”。
在人力成本上涨面前,越来越多企业钟情于借助工业机器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报告称,由于大力推动汽车和电子工厂自动化,2017年中国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或将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制造2025”需“互联网+”助力
在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良性催化的情况下,制造企业负责人大多对互联网融合制造业充满期待。
徐工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启亮认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工厂还处于劳动密集型“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时代,还未踏入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中国制造业应借助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转型契机,大胆尝试“弯道超车”。
制造企业有一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蓝图中,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而要想实现智能制造,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直接的推动力。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制造业不能在互联网时代落下脚步。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制造企业负责人谈得最多的话题。
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功效建议,在互联网帮助下,国内制造业需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智能产品研发、生产体系;构建快速响应、精准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用新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对于“智慧工厂”建设,专家认为,要掌握“三个平衡”,即预算与需求的平衡、技术与需求的平衡、管理与需求的平衡。注重投入前的规划,要在文字、二维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同时,为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应注重对旧设备的改造及利用。 “中国制造2025”需“互联网+”助力
在意识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良性催化的情况下,制造企业负责人大多对互联网融合制造业充满期待。
徐工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启亮认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工厂还处于劳动密集型“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时代,还未踏入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中国制造业应借助互联网驱动智能制造的转型契机,大胆尝试“弯道超车”。
制造企业有一种共识,在“中国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业未来10年发展蓝图中,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制造”未来的主攻方向,而要想实现智能制造,互联网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将是直接的推动力。
互联网改变了很多行业,制造业不能在互联网时代落下脚步。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制造企业负责人谈得最多的话题。
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功效建议,在互联网帮助下,国内制造业需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智能产品研发、生产体系;构建快速响应、精准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用新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制造理念来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对于“智慧工厂”建设,专家认为,要掌握“三个平衡”,即预算与需求的平衡、技术与需求的平衡、管理与需求的平衡。注重投入前的规划,要在文字、二维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同时,为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应注重对旧设备的改造及利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