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0:45

班组天地954期见报稿件对比

班组天地954期见报稿件对比
文字稿对比

见报稿:

班组建设早期,很多人曾形象地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细胞组织,强调班组在企业中的不可缺性;而今,更多管理者则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根基

班组的变迁:从细胞到根基

【主持人说题•本刊独家解析】

■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      孙建文

■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矿          邓传峰

■ 深圳联明坪山冷气制品厂          胡铁祥

      60年前,老一代班组职工站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与年轻的共和国从历史的新起点上一起出发,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之路。60年后,经过几代班组职工的努力奋斗,百万班组已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制造大国的基石,站在了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回顾60年班组发展的历程,我们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先进班组,走出了一条班组建设的辉煌之路。

      历数中国企业班组成长的三个历史阶段我们看到,在班组建设早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说起企业发展和班组建设时,都不约而同地形象地把班组比喻为企业的细胞组织,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的不可缺性;而随着班组在祖国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承担的责任和完成的历史使命的逐渐清晰,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则更乐意站在时代的高度,把班组比喻为祖国建设和企业大厦的根基,强调的是班组在企业中创新、创效和稳定大局的宏大作用。尤其在国家改革、企业改制中,这一作用就更加明显。在祖国发展壮大的60年中,企业班组也实现了从细胞到根基的拓延,这一历史跨越,堪称为中国班组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是广大的班组职工靠自身努力和奋斗共同完成的:

      一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既着眼于班组现有条件,又不受现有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大力开掘班组和自身潜力,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集中体现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班组团队身上。无数班组团队面对各种缺憾和陌生领域,没有经验就自己创造经验,条件不成熟就自己创造条件,物质技术条件不够就靠体力的付出,靠土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得以在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才能够面对各种封锁,挺过艰难曲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才可能创造出让那些印象里仍停留在长袍马褂时代的外国人所惊讶的中国奇迹。

      二是我们始终坚持在工作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从60年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的马恒昌小组,到包起帆带领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吊装班和创出“振超效率”的许振超带领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吊桥队,到由班组长创造的创新班组管理模式,无不体现了班组职工不迷信权威、善于利用外来技术又不依赖于外来技术、敢于突破世界纪录、永不停息的创新追求。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发明创造更成为当代班组的一大亮点。创新让我们紧跟时代,实现超越,让我们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强有力地夯实了企业的牢固根基。

      三是我们始终紧跟世界潮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班组管理逐步从计划命令式向民主开放式的方向发展,从单纯为了完成任务,逐步向人本化、全面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和班组长在班组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职工个性得到张扬,积极性获得极大调动,职工参与到班组管理的各个层面。因为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积极的姿态,以创建和谐企业、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与世界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了对接,推动了班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在中国班组建设的历史上,却是漫长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班组建设60年,是逐步开放的60年,是不断进步的60年,是自强不息的60年,是持续创新的60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60年。60年,群星闪耀,步履坚实。无数英模、能手、标兵用自己闪光的足印,照亮了班组建设60年征程;无数班组职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垒筑起共和国坚强的身躯。

      今非昔比,现在,我们的机器设备更加现代化,工作环境大大改善,职工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收入也从吃不饱肚子到跨进小康,许多企业早已走向世界。但60年来我们追求进步、融入世界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和勇于超越的精神一丝也没有改变,我们已经把优良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成为个人新的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而今,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班组建设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班组建设的魅力也在抗击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发展,是班组建设的第一要务。这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崭新的征程中,实现班组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

      我们的班组要着力打造职工学习成长的平台与技能提升的平台。建立职工职业生涯培训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倡导职工岗位学习、系统思考,使职工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工种、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展示职工技能,激发职工的潜能,提升职工的技术素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畅通的职业技能晋升渠道,让更多优秀员工脱颖而出。

      面向未来,我们的班组要创新管理机制、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班组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着力构建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管理工具,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的新模式;以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技术职称的提升为主线,构建班组长能力模型和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个人发展进步打通渠道,使高技能人才、高素质人才借助班组平台脱颖而出;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组考核办法,实施责任与待遇挂钩、业绩与奖励挂钩、成果与荣誉挂钩的奖励机制。

      我们坚信,只有把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班组才能走向壮大,只有在推动企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作用,我们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成果、能带队伍的优秀班组长将活跃在班组建设的园地里,致力于提高班组职工的文化道德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引领着班组朝着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质量型、和谐型班组的方向发展,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60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以班组为平台培养了无数优秀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抢救国家财产的女班长向秀丽、节约能手孟泰、文明服务标兵李素丽、新时期专家型技术工人窦铁成等等,他们是各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正是他们肩负起改造旧世界、建立新天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重任,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国家“五年规划”的顺利完成,还是GDP的逐年不断攀升,无论是西藏铁路通车,还是神七飞天,无论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还是当前的金融危机风暴,都凝聚着全国一个个班组的智慧和力量,是各行各业的班组职工,从制造一颗螺丝钉开始,从纺好每一根纱开始,从挖出每一块煤开始……用热情和汗水谱写了新中国建设的光辉历史。



原稿:
班组60年,我们珍惜并记取




山东省交通工业集团总公司孙建文


    60年前,老一代班组职工站在旧中国的废墟上,与年轻的共和国从历史的新起点上一起出发,开始了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60年后,经过几代班组职工的努力奋斗,百万班组已经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石,站在了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回望历史,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班组成长的三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初期(1949—1978);改革开放时期,企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001);中国加入WTO,国企进入国际经济舞台。
    走过历史,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无数班组职工肩负使命和责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企业中心任务,不畏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自我加压,持续创新,推动了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
    循着60年班组发展的足迹,我们看到了推动班组成长的强大动力。
    一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主要表现在既着眼于班组现有条件,又不受现有条件的束缚和限制,大力开掘班组和自身潜力,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集中体现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班组团队身上。无数班组团队面对各种缺憾和陌生领域,没有经验就自己创造经验,条件不成熟就自己创造条件,物质技术条件不够就靠体力的付出,靠土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得以在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够面对各种封锁,挺过艰难曲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积累了实力,创造了条件;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可能创造出让那些印象里仍停留在长袍马褂时代的外国人所惊讶的中国奇迹。
    二是我们始终坚持在工作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这是推动班组和企业发展的基石,也是贯穿班组发展的主线。从60年实现革新成果1174项的马恒昌小组,到包起帆带领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吊装班和创出“振超效率”的许振超带领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吊桥队,到由班组长创造的创新班组管理模式,无不体现了班组职工不迷信权威、善于利用外来技术又不依赖于外来技术、敢于突破世界纪录、永不停息的创新上的追求。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发明创造更成为当代班组的一大亮点。创新让我们紧跟时代,实现超越,让我们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
    三是我们始终紧跟世界潮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进班组管理的现代化。班组管理逐步从计划命令式向民主开放式的方向发展,从单纯为了完成任务,逐步向人本化、全面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和班组长在班组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职工个性得到张扬,积极性获得极大提高,职工参与到班组管理的各个层面。因为管理方式的不断变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观念的不断创新,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积极的姿态,以创建和谐企业、和谐世界的理念,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与世界先进管理方法实现了对接,推动了班组管理的现代化。
    6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在中国班组建设的历史上,却是漫长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班组建设60年,是逐步开放的60年,是不断进步的60年,是自强不息的60年,是持续创新的60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60年。60年,群星闪耀,步履坚实。无数英模、能手、标兵用自己闪光的足印,照亮了班组建设60年征程;无数班组职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垒筑起共和国坚强的身躯。
    今非昔比,现在,我们的机器设备更加现代化,工作环境大大改善,职工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元,收入也从吃不饱肚子到跨进小康,许多企业早已经走向世界。但60年来我们追求进步、融入世界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自立自强、不断创新和勇于超越的精神一丝也没有改变,我们已经把优良传统融入时代精神,成为个人新的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更加自豪,充满信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指引,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有继承优良传统又具时代精神的广大班组职工的努力,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我们一定能够用自己过硬的技术,推动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面向未来,我们也更加坚信,只有把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任务结合起来,班组才能走向壮大,只有在推动企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作用,我们也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面对成绩,我们需要总结,需要珍惜,更需要记取!


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引领班组职工队伍建设未来
                                                      深圳联明坪山冷气制品厂:胡铁祥


      纵观共和国的发展史,伴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进程,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和载体,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及绩效产出的重心,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班组职工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上期对班组建设“三个阶段三个阶梯”的独家解析发布,我们看到了60年间我国班组建设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班组队伍的先进性也在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班组建设变化更为明显,无论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一:班组队伍迅速壮大和素质普遍提高。职工队伍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班组职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大大延长,专业技术人员有了较大增加,知识化、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生产的标准化、自动化降低着劳动的数量和强度,职工队伍的劳动方式由体力劳动向半脑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转化。
      变化二:班组生存环境与外部特征的变化。即职工收入的增多与生活、工作、劳动条件的改善。一方面,职工的实际工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享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随着收入和节假日的增多,生活出现了休闲化趋势,旅游、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大大增加。
      变化三:班组职工中科技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在工业化已经成熟的今天,班组职工早已不是工业化初期那种低素质的劳动者。班组职工中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脑体结合的职工日益成为班组职工队伍的主体力量,大大提高了班组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高素质的班组职工制造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正是制造业强国的标志。
      另外,班组队伍构成明显复杂化。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绝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加入班组职工队伍的机会和渠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局面的形成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除原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外,一批又一批农民和其他群体的人员进入班组职工队伍,他们正在经受社会化大生产的洗礼,逐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显身手,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对技工、技师的需求巨大,在珠三角、长三角,有开出6000到8000月薪的技术岗位,甚至更高。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由一支庞大的、先进的职工队伍来支撑。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将引领班组职工队伍建设的未来。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昂扬的旋律曾伴随共和国的成长,点亮了一个时代。创新型国家是需要由亿万个具备熟练技术的高素质班组职工铸就的。今天,技术型职工、知识型职工、创新型职工代表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与先进的生产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他们将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开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新时代。




新时期班组发展,仍需任重道远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矿邓传峰
    回顾六十年班组发展的历程,我们与共和国一同成长,一同前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先进班组,走出了一条辉煌的道路。但是,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是会遇到无法预测的暗礁和险滩。而今,面对新知识经济的巨大冲击,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班组建设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班组建设的魅力也在抗击金融危机的行动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发展,是班组建设的第一要务。这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在崭新的征程中,实现班组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
    立足班组,面向职工,我们的班组要着力打造职工学习成长的平台与技能提升的平台。建立职工职业生涯培训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倡导职工岗位学习、系统思考,使职工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载体,开展多层次、多工种、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展示职工技能,激发职工的潜能,提升职工的技术素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畅通的职业技能晋升渠道,让更多优秀员工脱颖而出。
立足企业,面向未来,我们的班组要创新管理机制、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班组建设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着力构建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管理工具,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的新模式;以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技术职称的提升为主线,构建班组长能力模型和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个人发展进步打通渠道,使高技能人才、高素质人才借助班组平台脱颖而出;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组考核办法,实施责任与待遇挂钩、业绩与奖励挂钩、成果与荣誉挂钩的奖励机制。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成果、能带队伍的优秀班组长将活跃在班组建设的园地里,致力于提高班组职工的文化道德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引领着班组朝着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质量型、和谐型班组的方向发展,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1:08

见报稿:

白发苍苍的首任钳工班长王友民眼噙泪水说:“从当初的芦席棚、石棉瓦简易房到今天的彩板活动房和现代化装备,班组的发展变化就是共和国辉煌60年的缩影啊……”

四代钳工班长见证班组沧桑

【兵头将尾自述】■ 夏 忠

      安徽电建一公司成立于建国初期,说起企业的发展史,这里的兵头将尾最有发言权。这不,所属的机械化大修厂请来“四代钳工班长”讲授“班组成长历程”。站在讲台上,开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些拘谨,但一提到凝聚自己多年心血的班组时,老人则激动不已、眼噙泪水……四代钳工班长是该企业班组成长历程的亲历者、建设者、受益者。首任钳工班长王友民看到宽敞明亮的班组休息室内摆放着饮水机、空调、电脑时,凝望着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感慨地说:“班组从当初的芦席棚、石棉瓦简易房到今天的彩板活动房和现代化装备,是共和国辉煌60年的缩影!”

第一代班长:住芦席棚,抡大锤

      首任钳工班班长王友民1952年转业进钳工班,高小文化的他在班组30多人里是最有学问的,当时,他带领组员从现场找来破旧毛竹和芦席“围”成班组,30多人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芦席棚内连转身都很困难。在棚内,大家通过了文化扫盲班的培训,拿到脱盲毕业证时比过大年还高兴。随后,他和六位青工互相鼓励继续学习,5年以后达到初中水平。

      由于当时没什么机械,在检修田家庵电厂机组时1吨左右重的汽机缸盖无法就位,他们设计出绞盘式土扒杆解决了难题,被大家称为能工巧匠,获得“模范班组”等十项荣誉。生铁制成的绞盘故障频发,要用24磅的大铁锤使劲敲打绞盘让其复位,他的“大锤班长”的称号由此而来,这称号一直伴随他到1974年退休。

第二代班长:住石棉瓦简易房 修龙门吊

      第二任班长吴锡荣1965年进钳工班,1974年年初接任班长后,带着班组住的是石棉瓦简易房,单位大批购进国产龙门吊,设计与生产工艺很粗糙,故障率极高,每台龙门吊派两名钳工跟踪维修。没有任何机械、电工学知识的他们,通过夜以继日的“恶补”,40多天后竟能排除常见故障,为此,班组获得七项荣誉,先后有三名组员当选为劳模。

      1980年洛河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上海吊、长江吊、挖掘机及进口吊车潮水般地驶进施工现场,技术过硬的沈跃新担任了班长。

第三代班长:住砖瓦房,操作液压式机械

      沈跃新聪明好学,多次参加技术学习培训,是钳工领军人物。他担任班长后,在窗明几净的班组内进行技术培训,组员学习热情高,进步快,班组20人个个是钳工行家里手,技术革新小组捷报频传,他巧手修复进口液压件的事儿在行业内传为佳话,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先后16次获得各类荣誉或称号。

第四代班长:住活动板房 用微电脑检测

      2005年4月,陈斌接任班长,班组14人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从业资质,肩负公司近千台施工机械的日常维护与大中修任务,检修作业只需一台微电脑检测仪和一套组合工具就可轻松搞定。班组建设迈向现代化、正规化之路,班组设施应有尽有,班里开展的电教化培训,QC小组活动等多次获得系统、省市表彰。



原稿:
四代钳工班长话成长


管理提醒: 本帖被 新鲜阳光 执行加亮操作(2009-08-28)
夏忠
成立于建国初期的安徽电建一公司,纪念共和国六十华诞的各项活动如火如荼。这不,8月24日所属的机械化大修厂请来“四代钳工班长”讲授“班组成长历程”。讲课之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些拘谨,但提到凝聚自己多年心血的班组时老人激动不已,泪光闪闪……四代钳工班长是班组成长历程的亲历者、建设者、受益者。首任班长王友民老人看到宽敞明亮的班组休息室内摆放着饮水机、空调、电脑时,凝望着一张奖状一幅幅锦旗感慨地说:“班组从当初的芦席棚、石棉瓦简易房到今天的彩板活动房和现代化装备,是共和国辉煌60年的缩影!”。
第一代班长:芦席棚大锤
首任钳工班班长王友民52年转业进钳工班,高小文化的他在班组30多人里是最有学问的,因记工时的需要被指定为班长,他带领组员从现场找来破旧毛竹和芦席“围”成班组,30多人挤在不到10平方的芦席棚内连转身都很困难。在棚内大家通过了文化扫盲班的培训,大伙拿到脱盲毕业证时比过大年还要高兴。随后他和六位青工互相鼓励继续学习,5年以后达到初中水平。
由于当时没什么机械,在检修田家庵电厂机组时1吨左右重的汽机缸盖无法就位,他们设计出绞盘式土扒杆解决了难题,被大家成为“能工巧匠”。获得“模范班组”等十项荣誉。生铁制成的绞盘故障频发,要用24磅的大铁锤使劲敲打绞盘让其复位,他的“大锤班长”的称号由此而来,称号伴随他到74年年初因病退休。
第二代班长:石棉瓦简易房 龙门吊
第二任班长吴锡荣65年进钳工班,74年年初接任班长。班组为石棉瓦简易房,单位大批购进国产龙门吊,设计与生产工艺很粗糙,故障率极高,每台龙门吊派两名钳工跟踪维修。没有任何机械、电工学的他们,通过夜以继日的“恶补”,四十多天后就能排除常见故障。班组获得七项荣誉,组员先后三人当选劳模。
80年洛河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上海吊、长江吊、挖掘机及进口吊车潮水般地驶进施工现场,他辞去班长,并推荐技术过硬的沈跃新担任班长。
第三代班长:砖瓦房 液压式机械
沈跃新聪明好学,多次参加技术学习培训,钳工领军人物。担任班长后在窗明几净的班组内进行技术培训,组员学习热情高,进步快,班组20人个个是钳工行家里手,技术革新小组捷报频传。他巧手修复进口液压件在行业内传为佳话。班组先后十六次获得各类荣誉或称号。
第四代班长:活动板房 微电脑检测
05年4月陈斌接任班长,班组14人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从业资质,肩负公司近千台施工机械的日常维护与大中修任务,检修作业只需一台微电脑检测仪和一套组合工具就可轻松搞定。班组建设迈向现代化、正规化,班组设施应有尽有,电教化培训,QC小组多次获得系统、省市表彰。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1:27

见报稿:

   班组条件,从白手起家到“武装到牙齿”; 班组管理,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凝心聚力转变

抚今追昔的班组咏叹

【老职工亲历】

■ 赵华 张淑美

      解放初期,我国的企业班组常常是白手起家、班组职工革命加拼命,大都具备老黄牛精神和拼搏精神。如今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特别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企业班组环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上更强调团队协作、同频共振,依靠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了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凝心聚力转变。

班组条件:从白手起家到“武装到牙齿”

      8月19日,笔者随同中石化山东下属企业石化销售分公司组织的“退休老职工感恩企业观光团”到1#压气站对班组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该观光团由20多名退休老职工组成,年龄大多在65岁以上。

      看到站上值班室几名职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面用计算机录入资料,退休老职工李建国感慨地说:“6年前我就是从这个站上退休的,与建国之初相比,班组条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记得小时候,我常跟父亲去生产车间,那时的车间就是个‘干打垒’,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上黏土,房子就算造好了,实际就是个地窝子”

      “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看到厂子建起了正规的厂房,配备了必要的工具,主要是大锤、榔头和扳手等常规工具,与现在的精密仪器、计算机等比起来还是天壤之别。”李师傅幽默地说。

      确实,企业班组从建国之初的白手起家,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迎头赶上,再到现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班组工作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祖国由贫穷落后到今天的繁荣富强的历程。

班组管理:从个人逞英雄到团队力量

       “我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不久就参加石油会战,工业学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王进喜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等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时职工干活凭的是觉悟和力气,可以说就是革命加拼命,靠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至于管理方式方法则简单多了。”60多岁的退休老职工李锦忠回忆道。

       “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大炼过钢铁,就是搞大跃进,现在说是粗放管理。上世纪80年代我调到胜利油田参加石油会战,要求步调一致,搞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不像现在分工很细,要靠团队管理和文化管理。”今年70多岁的老师傅刘长兴补充道。刘师傅说,他当时就是靠个人逞英雄,靠使蛮力抡大锤当了多年的先进生产者。

      现在职工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到“90后”都有,知识水平不同,性格也有很大差异,我们的班组管理更多的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要靠团队创新和精细管理才行,靠文化管理凝心聚力。丁站长说。

      过去立功靠个人,如今建功靠团队,过去操作靠榔头,如今操作按电钮。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使老职工们在感叹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感受到现代化班组的魅力。



原稿:
【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石化企业在岗与退休老职工侃谈班组建设六十年


  赵华 张淑美
  解放初期,我国的企业班组常常是白手起家、班组职工革命加拼命,大都具备老黄牛精神和拼搏精神。如今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特别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企业班组环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上更强调团队协作、同频共振,依靠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实现了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凝心聚力转变。


  班组条件:从白手起家到“武装到牙齿”


  8月19日,笔者随同中石化山东下属企业石化销售分公司组织的“退休老职工感恩企业观光团”到1#压气站对班组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该观光团由20多名退休老职工组成,年龄大多在65岁以上。
  看到站上值班室几名职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面用计算机录入资料,退休老职工李建国感慨地说:“我这是回娘家来了,六年前就是从这个站上退休的,几年不见,又大变样了。与建国之初相比,班组条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记得小时候,我常跟父亲去生产车间,那时就是个‘干打垒’,更不说现代化设备了,就是靠人拉肩扛,现在设备早已‘鸟抢换炮’了喽。”
  “什么是‘干打垒’啊?”女职工于宝婧好奇地问。
  “这是一种简易的筑房子的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上黏土…房子就算造好了,实际也就是个地窝子,那时都管它叫‘干打垒’,黑漆咕咚、潮湿,还不通风。说了你们也不知道,嘿嘿”李老师傅说。
  “那多给我们说说,让大伙长长见识”职工们围着李师傅七嘴八舌。
   “解放初期我还没上班,印象很模糊了,后来自己也参加了工作,条件有了一点改善,建起了正规的厂房,配备了必要的工具,主要是大锤、鎯头和搬手等常规工具,但与现在又是精密仪器,又是计算机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如果说那时是小米加步枪,你们现在可以说武装到牙齿了,哈哈”李师傅幽默地说。
      “六、七十年代我当勘探队员时,有一句顺口溜说我们‘远看象逃荒的,近看象讨饭的,一问还是搞勘探的’”72岁的退休老师傅接着说:“后来八十年参加石油会战时,条件有所改善,但还是‘二两馒头三两土’,现在可是送饭送菜到岗位,真是没法比,我可不是在忆苦思甜啊!”   
      确实,企业班组从建国之初的白手起家,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迎头赶上,再到现在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班组工作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祖国由贫穷落后到今天的繁荣富强。


  班组管理: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凝心聚力转变


  随着退休老职工与站上职工逐步热络,交谈也越来越投机。笔者索性把退休老师傅与站上职工一起召集起来:“今天机会难得,就让老师傅和站上职工一起谈谈班组管理六十年的变化。”
  “我参加工作是六十年代,但我父亲是解放初期就是老工人,那时职工是齐刷刷的年轻人,不像现在各年龄段的职工都有。我参加石油会战后,‘工业学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王进喜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时职工干活凭的是觉悟和力气,可以说就是革命加拼命,靠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拥有老黄牛精神和拼搏精神,靠的是翻身做主人的责任感,至于管理方式方法则简单多了。”60多岁的退休老职工李锦忠回忆道。
  “老李说得好,我刚参加工作时大炼钢铁过,就是搞大跃进,就是现在说的粗放管理。八十年代我调到胜利油田参加石油会战,要求步调一致,搞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不像现在分工很细,要靠近团队管理和文化管理。我刚才看到了站上的班组文化搞得太好了,还出了不少成果,真不简单啊”今年70多岁的老师傅刘长兴补充道。
      刘师傅说,他当时就是靠个人英雄主义,靠肯使蛮力气抡大锤当了多年的先进生产者。不像现在各方面要求更高,班组团队氛围更浓了。
  听到老师傅表扬他们的班组文化和团队管理,丁站长谦虚地说:“老师傅过奖了,我们要学习老师傅的好传统,让它进一步发扬光大,非常感谢老师傅给我们传经送宝……”他解释道,现在职工从五十年代出生的到90后都有,知识水平不同,性格也有很大差异,我们的班组管理更多的是要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要靠团队创新和精细管理才行,靠文化管理凝心聚力。
  笔者饶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的议论,感到过去立功靠个人,如今建功靠团队,过去操作靠鎯头,如今操作按电钮,靠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向发挥每个人作用的团队协作转变,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转换到技术创新型、从个人英雄主义向团队凝心聚力的转变。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2:21

见报稿:



押题图: 重庆能源集团南桐矿业公司班组长与石壕煤矿班组长进行面对面的技术交流。蒲德贵摄



原稿:
技术帮扶面对面,南桐松藻为发展找方法
【蒲德贵张明英 图文】


8月26日上午,重庆能源集团南桐矿业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与友邻单位松藻煤电公司开展了“机械化采煤技术面对面帮扶”活动,促进了双方单位在共同运用机械化采煤技术在安全、管理上找到共同目标。
当天,重庆能源集团南桐矿业公司南桐煤矿采煤一队、采煤二队选派的10名班组长,8名矿处级单位的8名工程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在公司副总经理张敬中的带领下,来到石壕煤矿对机械化采煤安全、维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面对面请教。
面对面交流活动中,石壕煤矿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南桐煤矿去年10月使用综采机械化采煤存在的采高控制、防滑处理、设备维修等难题,分为机电组、配件供应组、采煤生产组进行了技术互动活动。
在采煤624队班组会议室,远道而来的南桐煤矿的10名班组长,针对从风镐、炮采生产工艺转变到机械化采煤情况进行了探讨。双方班组长还进行了班组建设交流,并达成共识:抓好现代化采机设备的维护管理必须解决员工技术提升,抓好班组建设必须落实过程监管到定置化管理才是发展。
在机电组、配件供应组交流中,南桐矿业公司的工程技术员提出采煤机防滑、运输机弯曲凸起、飞矸石伤人等技术难题都得到一一解决。石壕煤矿负责机电的范应恩总工程师结合友邻矿井在30~45度急倾斜工作面开采煤炭,如何维护保养采煤机、运输机、液压支架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前来交流技术的维修工进行了现场培训。
南桐煤矿采煤生产班长李光黎说:“交流碰撞学技术的火花,互动提升解难题的新方法。”他又说,到友邻单位取经,学习班组建设经验,对解决工作难题不仅有帮助,更了解到了当前国内采煤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当天下午,重庆南桐矿业公司组织的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将对松藻煤矿急倾斜煤层开采使用机械化技术进行面对面交流。
图片说明:
蒲德贵090826-2:南桐矿业公司班组长与石壕煤矿班组长进行面对面技术交流。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3:06

见报稿:

自制一把异形扳手,自制一套非标准螺栓,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虽然这种班组的制造小而粗糙,却体现了工人的创新智慧,60年的岁月,让这种原始而朴素的智慧之光蔓延为创新的燎原之火



“班组制造”的甘苦

【“班组制造”的诉说】

■ 杨建



再苦也要搞班组制造

    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钳工严荣成讲述——

      建厂初期,要制造刨床、车床等来满足生产需要,可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上级的要求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有靠自力更生去解决问题,如自制工装夹具,测量器具,刀具靠模,异形零件等,许多都是加班加点,全凭锯、錾、锉摸索去完成;如果是下班后和星期天没有安排到自己去加班,就要考虑到组织上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甚至会想到政治上是不是出了问题;加班工资是一分钱也没有的,有的只是有一份当工人的自豪感和光荣感及来自组织的信任感!

      正是有一批像严师傅这样吃苦耐劳的工人不断地创造和创新,改造后的龙门刨床等设备才能在生产中发挥威力,伴随该厂走过艰苦奋斗年代的同时,也把班组制造的种子播撒下来。



班组制造的困惑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年代,班组制造也曾有过困惑之苦,其中一件事让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的铆工师傅张天喜一直耿耿于怀。

      张师傅在铆工班工作时,曾和工友一起制作一件压制扁钢的模具,使工件从加热锻制就迅速变到冷压成型,工效提高了几倍。可他的这一创造却没有得到更多支持。有人说:提高了工效又得不到好处,纯粹是为了出风头!于是,张师傅困惑:不就是制造了一个模具嘛,招谁惹谁了?

      金工车间有20多年工龄的车工师傅黄昌庆说:以前有的师傅很保守,自制磨车刀角度的靠模每次用后都要藏匿起来,轻易不让人看见,更不用说让别的人用。笔者也发现有这种吃大锅饭沉淀下的现象,一些师傅把自己制造的小东小西看得很紧,守得很死,若去借来用,就推说没有,或说不晓得丢哪里了。哎,难道这技术还能带到棺材里去?不少想学技术的人这样思忖。



班组制造的冷遇

      我在厂锅炉检修队工作时,制作了一个弯管子的模具,带班领导说:放在那里占地方,妨碍做事。还没有使用,就被用小推车拉去倒进废铁堆,工友笑话说:你几天中午不休息,就整了一堆高级废铁。

      2002年秋,我在厂矿修车间钳二班和工友制作了一个拆缸机,可当遇到拆缸作业时,员工却不愿用,他们任凭大滴的汗水落在钢板上溅起水花,挥锤敲击劳作后的手夹不起饭菜,也不愿用这省力的拆缸机,有位领导也说:你们制作些没用的玩意儿。

      见到这种状况,车间领导做出决定:用该机每拆一根,计件工资加两角。目的是改变员工观念,推广班组制造,用自制的机械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轻劳动强度。如今工友们从使用中尝到甜头,工作中争着开展发明创造,使用自制工装夹具。 ­



班组制造名利双收

      近几年,松藻矿山机械厂班组制造有了更大的舞台:每年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评比;一年两次的QC成果发布和评比。每年有几十项班组制造亮相,以各种方式得到奖励,班组制造也成为技术员工评先、评选高级技工的条件之一,从而使更多的班组员工投入到班组制造之中。

      矿修车间钳一班魏红兵等10多位员工,在班组制造中就是名利双收。其中魏红兵因为在采煤机组大修上不断创新和技改,5次被评为公司高技能人才,5年来喜得上万元的技术津贴。



原稿:
自制一把异形板手,自制一套非标准螺栓,作业中遇到的难题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虽然这种班组的制造小而粗糙,却体现了工人的创新智慧,怎样让这种原始而朴素的智慧之光亮堂起来,近日,笔者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了解到——
            班组制造苦尽甘来
                  杨建
            再苦也要搞班组制造
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的钳工师傅严荣成讲述:建厂初期,要制造刨床、车床等来满足生产需要,可物质条件十分匮乏,但上级的要求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只有靠自力更生去解决问题,如自制工装夹具,测量器具,刀具靠模,异形零件等,许多都是加班加点,全凭锯、錾、锉摸索去完成;如果是下班后和星期天没有安排到自己去加班,就要考虑到组织上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甚至会想到政治上是不是出了问题;加班工资是一分钱也没有的,有的只是有一份当工人的自豪感和光荣感及组织上的信任感!
正是有一批像严师傅这样吃苦耐劳的工人不断的创造和创新,改造后的龙门刨床等设备才能在生产中发挥威力,伴随该厂走过艰苦奋斗年代的同时,也把班组制造的种子播撒下来。
            班组制造有过困惑之苦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年代,班组制造也曾有过困惑之苦,其中一件事让也是在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退休的铆工师傅张天喜一直耿耿于怀。
张师傅在铆工班工作时,他和工友一起制作一件压制扁钢的模具,使工件从加热锻制就迅速变到冷压成型,工效提高了几倍,没有得到褒奖就算了,可有人说:“提高了工效,又得不到好处,纯粹是为了出风头”。于是,张师傅困惑的想:我们就制造了一个模具,究竟招谁惹谁了?
金工车间有20多年工龄的车工师傅黄昌庆诉说:以前有的师傅很保守,自制磨车刀角度的靠模每次用后都要藏匿起来,轻易不让人看见,更不用说让别的人用。笔者也发现有这种吃大锅饭沉淀下的现象,一些师傅把自己制造的小东小西看得很紧,守得很死,若去借来用,就推说:“没有,没有”或“不晓得丢到那里去了”,也就难怪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傅要把技术带到棺材里去!
      班组制造有过冷遇之苦
我在厂锅炉检修队工作时,制作了一个弯管子的模具,带班领导说:“放在那里占地方,障碍做事”。还没有使用,就被用小推车拉去倒进废铁堆,工友笑话说:“你几天中午不休息,就整了一堆高级废铁”。
2002年秋,我在厂矿修车间钳二班和工友制作了一个拆缸机,可当遇到拆缸作业时,员工却不愿用,他们任凭大滴的汗水落在钢板上溅起水花,挥锤敲击劳作后的手夹不起饭菜,也不愿用这省力的拆缸机,有位领导也说:“你们制作些没用的玩意儿”。
见到这种状况,车间领导作出决定:用该机每拆一根,计件工资加两角。目的是改变员工观念,推广班组制造,用自制的机械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减轻劳动强度。如今工友们从使用中尝到甜头,工作中争相看开展发明创造,使用自制工装夹具。
班组制造中名利双
近几年,重庆能投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班组制造有了更大的舞台:每年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评比;一年两次的QC成果发布和评比。每年有几十项班组制造亮相,以各种方式得到奖励,班组制造也成为技术员工评先、评选高级技工的条件之一,从而更多的班组员工投入到班组制造之中。
近期,我和班组的工友成功制造出的是装缸机,去厂里登记注册,准备在下半年的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没想到已经有8个抢先就登记了,可见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矿修车间钳一班魏红兵等10多位员工,在班组制造中就是名利双收。其中魏红兵本人因为在采煤机组大修上不断创新和技改,5次评为公司高技能人才,5年来都喜得上万元的技术津贴。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3:23

见报稿:

电费账簿的变迁

【班组感叹】

■ 马兵王慧慧

       “每当拿起这些当年收电费时用来记账的旧账簿,我仿佛就看到了我们供电企业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这些旧账簿是我一生的财富……”8月25日,在湖北荆门市沙洋供电所“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谈企业变化”的座谈会上,看着六大本发黄破旧、字迹模糊的旧账簿, 55岁的龙雪梅回忆道——

      35年前,我来到沙洋供电所营销班当一名收费员,那时没有单独收费的营业厅,也没有电脑,从算电费到收电费全是我一手操办。所有电费都是手算,电工将电表上的数字抄回来,我就开始一家一户地计算电费,计算完后,就开始下乡收电费。随身携带的账簿,记录着用户各种用电信息以及每天收费的信息。

      1994年6月,我们营销班终于添了一台电脑,那时我已40岁了,但还是努力学习,每天早上起来背字根,去上培训课,晚上回家进行巩固练习。从此,我不再需要手算电费和手开发票,靠电脑自动计算电费并打印发票。但有一些重要信息还是要单独记录在账簿上。

      2004年4月我退休了,但还是经常喜欢到收电费的地方去看看。新的营业厅里营销班收费员人手一台电脑、打印机,只需将电卡在刷卡机上一扫,客户的电量电费信息就一目了然,实收预收都可以,电子账簿终于代替了手写账簿。



原稿:
   电费账簿的变迁
马兵王慧慧
  “国家经过60年的沧桑巨变,供电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日千里。每当拿起这些当年收电费时用来记账的旧账簿,仿佛就看到了我们供电企业数十年间的发展历程:电网日益坚强,环境日益舒适,设备日趋先进,服务日渐优质,这些旧账簿将成为我一生的财富......”8月25日,在湖北荆门市沙洋供电所“建国60周年谈企业变化”的座谈会上,六大本有着发黄破旧的纸张和写有模糊字迹的旧账簿,让该所今年55岁的退休员工龙雪梅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
            1974年3月份,通过考试合格,我成了沙洋供电所营销班的一名收费员,主要负责计算电费和收取电费的工作。那时没有单独用来收费的营业厅,也没有电脑,从算电费到收电费全是我一手操办。所有电费都是手算,所有发票也都是用手写。当电工将电表上的数字抄回来,我就开始一家一户地计算电费,等到电费计算完后,就开始下乡收电费。随身携带的账簿,记录着用户各种用电信息以及每天收费的信息。一间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办公室,一张旧桌子,一把破椅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账簿陪我度过了20年的白昼和黑夜。
      1994年6月份,我们营销班终于添了一台电脑,那也是全所唯一的一台电脑。虽然那时我已经40岁了,但还是努力学习操作电脑。每天早上起来背字根,然后去上培训课,晚上回家再进行巩固练习。这台电脑真的帮了很大的忙,我不再需要手算电费,也不需要手开发票,只要将电量录入到系统内,就会自动计算电费并打印出发票。有了电脑,大部分信息会直接存储在电脑内,形成部分电子账簿,但有一些重要信息还是要单独记录在账簿上。又由于发票是自动打印出来的,只能实收,再加上电费大部分都是精确到分,因此我还是带着账簿去收费。
      2004年4月份,我正式退休了,但还是经常喜欢到收电费的地方去看看。新的营业厅在原来的收费地方拔地而起,环境舒适安逸,里面空调、电视、饮水机、休息室一应俱全,营销班收费员人手一台电脑、打印机;收费系统完善快捷。只需将电卡在刷卡机上一扫,客户的电量电费信息就一目了然,实收预收都可以;收费方式丰富多样。现金、银行卡、进账单、支票,只要是常用的缴款方式都支持;客户所有信息以及每天的收费信息都是直接存储在电脑内,电子账簿终于彻底代替了手写账簿。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3:50

摄影稿对比

见报稿:



应对突发事件见真功

8月26日下午,中石油大庆采油三厂三矿北四联油站班职工在巡回检查时发现:1号污水泵盘根渗漏突然增大,如不及时处理,便会出现沉降罐抽空甚至冒罐事故。报警后,副站长赵建平、班长刘革庆紧急组织工人抢修,他们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默契的配合,仅用15分钟就换好盘根,使这台每小时200立方排液量的机泵恢复完好。 崔英春 摄




原稿:
不退色的大庆人
大庆人学大庆精神,将“事不过夜”的高度责任意识升华。8月26日下午,中石油大庆采油三厂三矿北四联油站班组职工在巡回检查时发现1号污水泵盘根渗漏突然增大,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沉降罐抽空,甚至引起冒罐。报警就是命令,副站长赵建平、班长刘革庆立即组织工人抢修。参加抢修的员工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默契配合,动作麻利,15分钟后,换好盘根,使这台每小时200立方排液量的机泵恢复完好,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崔英春摄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4:34

见报稿:



用电诊所送电到农家

到8月25日,江西吉水供电公司八都供电所抄收班、装接班成立的“用电诊所”已连续19天送电、解难到农家了。以往,农户在日常用电中常有不明白的问题和难解决的事不知该找谁,该“用电诊所”便以为民释疑解难为主,每月“出诊”服务到户,解答村民在用电方面的疑惑,手把手地教他们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技巧,深受农户欢迎。据悉,该“用电诊所”在吉水还是首家。邓 兵 摄






原稿:
八都供电所“用电诊所”受好评
“用电诊所”真棒!不但为俺农户解决了用电问题,而且还学到了不少用电安全知识。” 8月25日,吉水供电公司八都供电所抄收班的员工王梅根来到毛家村免费检测计量器具时,得到村民的一片称赞。
该所抄收班、装接班为全面提升供电优质水平,为农户解决日常用电中的问题,提供安全用电保障,于8月6日成立了吉水县第一家“用电诊所”,他们充分利用每月进村蹲点抄收电费或营业检查时间,在村队部或村要道口商店借用一席之地,设立“用电诊所”,接受前来已缴或未缴电费村民们的用电咨询,为农民客户诊断在日常用电中碰到的问题。每次“出诊”的农电职工还手把手地教村民一些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技巧,解答村民在用电方面的疑惑,受到客户的广泛赞扬。(吉水供电公司 邓兵摄影报道)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5:09

见报稿:



百米井下赛建密闭墙

8月20日,一场比谁速度快的建密闭墙技能竞赛在重庆能源集团渝阳 煤矿百米井下展开。假如井下发生火灾,矿工们可通过快速建造密闭墙来隔离空气、及时断氧灭火。因此,建造密闭墙的质量和速度,可以证明团队在事故应急救灾中护佑安全的技能和实力。在参赛的三个小队21名队员中,救护二小队队长李朝兵(右)和队友表现出色,以13分6秒的成绩夺得第一名。李 勇摄






原稿:
百米井下赛技能
8月20日,重庆能源集团渝阳煤矿救护队组织开展了百米井下建造密闭墙技能比武大赛。该项比赛是假设井下发生火灾时,通过快速建造密闭墙隔离空气,达到及时断氧灭火,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目的,共有三个小队参加,每小队7人。比赛中,每个队员都憋足了劲,把“练技千日,用技一时”发挥到了最佳状态,以建造密闭墙的质量和速度来证明小队整体在事故应急救灾中护佑安全的技能和实力。最后,该救护中队第二小队以13分6秒夺得此次建造密闭墙大赛第一名。图为该救护中队第二小队队长李朝兵(右)和队友在建造密闭墙。      (李勇)

张耀杨 发表于 2009-8-28 20:45:37



见报稿:



2000台破百台赛纪录

8月25日,武昌南机务段武昌检修车间小辅修班女工陈霞,因检修机车无故障率达到2000台而荣登企业“百台赛”光荣榜。该企业长期开展的“百台赛”是衡量检修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检修工人来说,无故障率达到千台已属不易,而达到2000台则是奇迹。陈霞独立处理机车故障、按标准检修不留死角的硬功夫刷新了“百台赛”纪录,博得众人佩服。袁 甫摄







原稿:
她的百台赛达到2000台了!
8月25日,对于武昌南机务段、武昌检修车间、小辅修班陈霞来说,是一个好日子。陈霞,是该班能上车独立处理机车故障的三个能干的女工之一。因为她平时工作认真仔细,勤于思考,检修机车无故障率在今天达到了2000台,从而使她上了百台赛的光荣榜。百台赛是衡量检修职工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基层检修工人来说达到1000台巳属不易。今天给她颁发百台赛2000台奖励。是对她按标准作业不留死角的充分肯定!瞧,她这时干活多高兴!图为陈霞正在机车操纵台上挥汗检修电器仪表。   袁甫摄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班组天地954期见报稿件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