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0:19

“夏都”北戴河往事


北戴河在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地位,鲜有“避暑胜地”能及。新中国的许多重大决策,比如大炼钢铁、炮轰金门、严打,都在此出台。除了文革期间的中断,北戴河的“夏都”地位保持了前后近30年。曾经北戴河的夏天,领导人们一边办公,一边避暑,留下很多红色回忆。(栏目编辑:马俊岩)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1:38


北戴河本来默默无闻,它的成名得益于清末北京的那些热爱旅游的西方使节们。1898年,清政府正式将北戴河辟为旅游避暑区,“准中外人士杂居”。此后,中外人士在此兴别墅、修浴场,渐渐地,北戴河便驰名中外。图为1903年明信片上的北戴河,隐约可见些许别墅。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4:47


北戴河是中国最早的旅游地,至少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官方经营的外国使节避暑区、中国第一条旅游专线铁路和第一条旅游航空专线。但是,在1917年以前,这些交通工具都是没有的。怎么办,没关系,那时有毛驴。图为西方女士骑毛驴,从北戴河回通州。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5:39


1918年,为避免北戴河沦为外国人“租界”,民国知名人士朱启钤发起成立公益会,组织名流捐款,修路建桥,建立医院学校。当时,能来北戴河旅游的非富即贵。图为1924年,张学良(右四)、朱启钤(右三)、黎元洪(右一)等人在章家楼。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6:15


1948年,北戴河解放,此时北戴河拥有别墅700多所。1953年夏天,中共中央一个考察小组在考察了大连、青岛等地之后,确定在北戴河实行避暑和办公制度。1954年夏天,中央第一次集体到北戴河办公,北戴河“红色”时代开启。图为1954年8月,北戴河海滨休养所和疗养院内的人们。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7:35


1960年7月5日至8月10日,中共中央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民经济的调整问题。此前,经过三年大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问题。另外这次会议期间,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回苏联专家。主席台上坐着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毛泽东开会时穿着睡衣。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8:45


北戴河成为中直机关疗养院的日子,比它成为“夏都”的时间更早。1949年4月,中组部在此接收和购买了100多栋别墅,组建了疗养院。1952年,疗养院改名为中直机关疗养院,中直机关的干部每年都有一周假期来此休养。图为1951年,宋庆龄在北戴河同志愿军战士交谈。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19:21


第一个来到北戴河的中央领导人是朱德,那是1949年6月,解放军刚刚解放青岛。朱德因身体原因到此休养,此后直到逝世的前一年,他几乎每年都会来北戴河。他甚至想百年之后长眠在北戴河的联峰山上。图为1955年,朱德与外孙刘建在北戴河海滨。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20:13


毛泽东是1954年才第一次来到北戴河的,住在张学良曾经住过的“章家楼”里。喜欢搏击风浪的他常常带着女儿侄子们一起游泳。这年夏天,他写下了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图为1954年,毛泽东和女儿李纳、李敏、侄子毛远新在北戴河浴场。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18 19:24:14


那个时候的夏季,中办的北戴河管理处,通常要从国家游泳队请几位女运动员,专门负责教在此避暑的首长和孩子们游泳。刘少奇一家也是北戴河的常客。刘的子女有的在外地工作,每年的北戴河休假,是他们全家大团圆的时候。图为1954年夏,刘少奇、王光美同子女在北戴河游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夏都”北戴河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