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8-20 21:38:49

古代七夕“乞巧”是主题:看古画上的七夕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七夕”。民俗学者王娟介绍,“七夕”最早是女孩子的节日,还有其他很多称谓,比如“乞巧节”、“女儿节”等等,“除了女孩儿要拜织女求巧,民间还会有一系列带有占卜性质的游戏,比如‘蛛网乞巧’、‘浮针试巧’等等,曾经还会供奉‘磨喝乐’”。

  “七夕”节俗由来已久。据公开资料显示,“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已经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一系列与“乞巧”有关的习俗逐渐形成。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8-20 21:39:20

  “比较典型的,有‘蛛网乞巧’、‘浮针求巧’等等,很多很多。”王娟笑着说,仅以“浮针求巧”为例,便有很多讲究,“女孩们会提前一天把一盆水放在院子里,翌日水面会有浮尘。这时,女孩可以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在水中的投影”。

  王娟表示,这个习俗的用意是祈求心灵手巧,“假如针的投影是一些很漂亮的曲线,那么‘浮针’的女孩子就会认为求到了‘巧’,反之就是失败了”。与之类似,民间还衍生出了“种生乞巧”以及一系列占卜性质的游戏。

  “最初参与‘乞巧’的,男女都有。女孩子主要是拜织女求巧,后来逐渐演变为偏重女性参与的节日。”王娟指出,古时七夕还会有一些竞技类的活动,评选出手巧的女孩,“也等于一种自我展示”。

  “乞巧”盛行还曾招致宋代一些儒家学者的反对,认为其有伤风化。王娟表示,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等原因,不少相关习俗都停止了。(文字来源:中国新闻网)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8-20 21:40:25


《唐宫七夕乞巧图》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

纤手香凝 发表于 2015-8-20 21:41:14


  黑漆案上陈碗甚多(非宴会,乃乞巧之水碗)。《乞巧图》唐风犹存,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或改画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21 08:17:33

七夕,乞巧!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8-21 08:17:49

问好付老师!

煤缘 发表于 2015-8-25 11:45:22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一系列与“乞巧”有关的习俗逐渐形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七夕“乞巧”是主题:看古画上的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