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只看重专业 求职大学生应提升综合实力
“你乘坐的轮船触礁,15分钟内要转移到荒岛,船上有火柴、航海图、指南针、香烟等15样东西,究竟哪些要优先带走?”这是笔者认识的一位大学生,在北京一家网站应聘网络编辑职位时的面试题。其实,这道面试题问题不在“携带物品的先后顺序”,而是通过9个人的讨论,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理解、沟通、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甚至为人处事等等。其实是求职者的“软实力”。
有资料介绍,参照国外的能力分类,软实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35种基本能力,涵盖了一个国家所有能做的1000多个职业。
目前,用人单位不只是看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他们“软实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最近,由麦可思公司联合盖洛普、零点调查公司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3972个企事业单位中,73.8%的企业在对员工职业技能评估中,把包括交流、有效写作等能力在内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同等对待;而8万多名已就业的被调查大学生中,大约每3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缺乏而失去工作。与此同时,智联招聘近期一份关于老年人返聘的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在降低,对经验和能力的要求却在提高,75.5%的被调查企业存在老年人返聘情况,其支付给返聘者的薪水比同岗位的年轻人要高。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尚较严峻的今天,求职大学生若不注意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不只是要面对同龄人的挑战,还将在年长者面前显现出劣势。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专业知识掌握得多,并不代表专业能力就强。要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来铺路搭桥。况且,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新近组织的一项调查,46.3%的文科研究生目前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这也反映出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很可能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越是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知识对于大学生实际工作所起的作用越小,“软实力”对于他们胜任工作乃至于脱颖而出的助推作用则尤显突出。
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严格的考试、考核措施,为他们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提供了有力保障,相比较而言,“软实力”的提升尚属他们的软肋。当前,亟须着力提升求职大学生的“软实力”,以使他们的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适应,这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要求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好专业知识,不能只是盲目出击四处撒网求职,要有意识地及早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锻炼自己的“软实力”;也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当中,以及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用适当方式将“软实力”内容融会进去,使大学生在求职时未雨绸缪,不再为“软实力”所累。
来源:新疆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