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三种措施理性对待“机器换人”
三种措施理性对待“机器换人”【正方】7月13日,新华社报道了东莞首家“无人工厂“——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打磨车间的生产情况:每天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以前整个工厂要650个工人,现在生产相同的东西,只要60个人。这意味着“无人工厂”压缩人工可达90%。 “无人工厂”的冒出,究竟对于员工有着怎样的影响?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机器换人”已成大势所趋。这些“无人工厂”的强势出现,使机器人取代了员工,这让本来就难以生存石油、化工、铁路、煤炭等诸多企业,渐渐失去了优势,在以后的发展前景上何去何从呢?拿笔者所在的中原油田为例,由于油田储量有限,油气产量逐年下滑,油田也因此陷入困境。资源的减少使得油田开始面临生存的问题。人多油少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这时候却又冒出了“无人工厂”,在一些工作中取代员工的劳动,这让很多员工不免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发愁。
面对“狼来了”的呼声,笔者认为企业员工大可不必怨言纷纷,牢骚满腹,这诚如企业改革一样,都会触动一些员工的神经。但是理性分析企业使用机器人,就不难看出企业的用心良苦,使用机器人,不管从成本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都极大地优于企业员工。你想,投资机器人,成本快的可以在两年内就收回,慢的一般三五年也就可以收回,而如今的人工成本,每年都在以10%甚至20%的速度上涨,这样做一比较,用机器人的优势就十分明显;管理就更不用说了,机器人没有休息日,可以加班加点,不会出现安全事故,更不会和同事勾心斗角,而员工在具体的劳动中,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对于我们企业员工,怎么和“无人工厂”决一雌雄?又怎么在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看到机器人不是人。有道是太阳从东方升起,愁也一天笑也一天。眼下,员工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从事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上,诚然,随着人工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可从事的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广,但即便人工智能化程度再高,但机器人毕竟是人,机器人毕竟是人所操纵的,其意识和思维都在人的管辖范围之下。只要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行家能手,用自己的智慧击退“狼来了”的冲击,相信任何企业改革的浪潮都不会阻止员工前进的脚步。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周恩来总理也曾告诫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法国人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一词,并阐述了他的终身教育、学习观点。美国教育家哈钦斯又提出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宣告21世纪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基础的学习化社会。笔者认为,要想在企业有所作为和造诣,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成为新时代的呼唤,这也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基石。 如果自身没有这个学习理念,整天抱着“混日日”的想法去工作,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对于机器人的冲击,那早晚一天会失去饭碗。
三要要看清机器人的本来面目。笔者查阅了相关媒体,从目前来看,担心机器人带来工人“失业潮”或许尚早。一方面,多数制造行业里机器人密度还很低,离大规模“抢饭碗”还有相当距离。一项数据显示,世界前三大机器人应用市场韩国、日本和德国,平均一万职工机器人使用量分别为396台、332台、273台;而据我国相关规划,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才能达到100以上。
四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应该明确,“无人工厂”不等于工厂里一个工人都不需要,而是将过去劳动密集型、重体力型的工序用机器取代,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但是,一些复杂的工序机器人无法进行操作,根本不能代替人工,对此,企业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完善人才成长机制,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以人为本,积极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用人环境,不断完善制度留人的约束机制。
总之,身为企业员工,笔者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质量,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拉大同机器人的竞争差距,努力成为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的优秀员工。
快枪手又第一个出手了! 我是先来加亮,然后顶起! 个人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 与其每天喊狼来了,不如学会技能打狼。 每个企业都会留下员工的,为何人家会留下,而你不是其中的一员,值得反思。 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优势和劣势,人最应该清楚! 所以必须要自己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被淘汰的自然是自己了! 所以理性分析很重要,建议初老师回头看看,是否还有可修改的地方,还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