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机器换人”倒逼“不换脑筋就换人”
“机器换人”倒逼“不换脑筋就换人”平心而论,从情感角度上讲,我确实不赞成在企业员工还没有充分做好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就将人操作的工作由机器来替代,以至于让人失去了就业岗位。可转念一想,如果我们始终都按部就班地靠人拉肩扛地从事着繁重的体力活,那么中国创新型发展之路将又如何走到终点站呢?
应该说,现在企业的中坚力量大多是些70后、80后、90后,他们思维敏捷、文化层次高,又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年龄。应该说,他们转换脑筋也比较快,应当参与企业创新创效、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当中去,而不是每天悠闲悠哉地重复着机械性的劳动。前不久,笔者看过山东济宁市长梅永红在辞职之前,曾在朋友圈转发一篇题为《永远保持随时可以离开的能力》感触颇深,正如文章所说,为什么常见到一些体制内的人吐槽,却不见他们辞职,是因为他们自己很清楚:在体制内“舒服”了太久,已经失去了随时离开的能力,他们知道自己就算离开,也不会过得比现在还,起码体制内相对稳定。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企业也有一些员工只图安安稳稳做些单纯而又简单的工作,特别是企业里的一些大学生,每天都是被动地跟在别人后面干,几年,或是十几年下来,自己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取得哪些进步根本说不上来。按说,这些人不管是论学历、论年龄,甚至还是论职场在单位都是响当当的,可一旦牵涉到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个个都不知所云了。
俗话说: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网罗人才,在创新创效上下功夫,想方设法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机器换人”就是实现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的一次产业革命。“机器换人”,从一定程度上讲,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机器换人”不但不会影响人员就业困难,相反,还能在激活人员岗位竞争机制、改善恶劣的工作环境、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提高员工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机器换人”其实就是另一种就业方式,就拿笔者工作岗位来说,原先我们搞起重不论在露天工作,还是室内操作,都离不开人多力量大的工作方法。熟悉起重工作的人都知道,露天起吊工作是需要树人字扒杆,栓缆风绳,就这一项起吊工作的操作至少需要四到五个人的参与;在室内高起吊工作靠手拉链条葫芦提升和降落,也需要三到四人才能完成。这样的笨拙的起吊工作既费时费人力,又耗物力,且安全系数还底。
如今,随着叉车、电动葫芦的广泛运用,起吊工作不仅方便快捷,而且也把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用企业最直白的一句话说,这就是“减人增效”。原先的那些起重工都充实到检修岗位上去了,而有的检修岗位上所谓“能人”,也充实到企业管理岗位上,真正做到了人才合理流动,让企业职工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让职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对企业和职工来说,不都是件大好事吗?作为员工,又何必对“机器换人”惊恐不安呢?赶紧换换自己的僵持脑筋吧!“机器换人”倒逼“不换脑筋就换人”的时代来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随时准备离开的能力,这才是当前就业的硬道理。 欢迎各位老师多赐教! 前来学习张老师的美文 谢谢初老师支持和鼓励! 欢迎张老师参加本期观点擂台! 其实人们也需要更新自己的思维了,确实不能坐以待毙! 每天无所事事,还想多挣钱,这是不可取的!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还是人们思想慵懒作祟。 企业要想发展,自然不会养闲人! 所以每个职工要学会反思,提升自己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