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 职业经理研究中心 许艳丽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国企改革中首次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化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由此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未来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将从顶层设计入手,以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一是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二是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三是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攻坚,为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通过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方式,使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层面逐步退出;通过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使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同时推动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生产加工行业退出。这些措施促使国有企业布局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包括政企分开得到实质性推进,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初步分离,从业绩考核、薪酬制度、产权流转和重大责任追究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三是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由此带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四是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具体表现是国有企业经营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上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有效结合的,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仍处于进行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体制问题、机制问题、结构问题、历史问题仍然很多。一是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经营者的行政化管理色彩依稀尚存,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尤其是缺乏市场化的退出通道。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二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存在。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离还不到位,存在较大的交叉重叠。国资监管的及时性、有效性、针对性还不够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管理、资本经营预算、境外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效率和水平亟待提高。三是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亟待提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还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不少核心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指数远低于国际水平,缺乏与国际化经营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还存在一些不足,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1.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主要表现在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所占比例不高,知识和专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熟悉资本运作、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化运作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特别是既懂经济理论、新技术又善经营管理且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人才大量短缺,对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了人才制约,急需大量充实。
2.人才分布不合理,亟待均衡发展。从区域分布看,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相对充足,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严重短缺。从行业分布看,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服务业及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经营管理人才相对不足。近年来,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电子信息、旅游、社会福利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加速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的矛盾更加凸显,需要合理调整人才布局。
3.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职业经理人匮乏。目前,具有权威性的、获得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尚未形成,亟待建立完善并落地。还没有真正建立市场化的人才选用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理的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机制的形成,需要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专门人才市场,进一步提升人才市场化聘用比例。
4.诚信体系缺位影响和制约了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体系尚不完善,职业经理人履约表现很难受到市场的监督,失信成本低。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已经妨碍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伴随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和深入,许多企业也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但因为诚信体系缺失,造成企业老板或出资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很多老板或出资人从心里防范职业经理人,尤其是那些没有诚信却很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会把一个企业带向深渊,从而严重地打击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致使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出力,影响和制约了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提速加快职业经理人诚信建设的步伐刻不容缓。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由此可见,要破解存在于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解决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就必须痛下决心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入手寻求解决之道。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加强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既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政策要求,也符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现实需求,是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