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机械性裁员让员工就业更加难必须解决
国内首家“无人工厂”——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打磨车间的生产情况:每天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以前整个工厂要650个工人,现在生产相同的东西,只要60个人。这意味着国内首个无人工厂的运行,压缩人工将达90% 。
这是一个重磅消息,是科技进步的消息,我们有一万个理由为其欢呼,为其大唱赞歌。但对那些将被压缩的员工来说,也是一个晴天霹雳。而东莞政府每年补贴2亿元鼓励企业“机器换人”的项目530个,全部投产后将减少用工约3.6万人的消息,将会产生新一轮的冲击波。让那些产业工人更加忧心忡忡,被压缩的人,将何往?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大问题。
尽管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鸿波说:“对企业尤其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劳动力不足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而‘机器换人’‘无人工厂’的出现,不仅能缓解技工短缺困境,应对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而且能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非常到位,也无可辩驳,但更无可辩驳的是员工就业形势的更加艰难。或许专家们会说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我们职工关心的是当下怎么过,当下怎么活。活不过今天的话,还有明天吗?在这个就业冬季要来的今天,谁来为我们送暖?谁来帮我们解难?这是更严峻的,绕不过的残酷现实。
面对这种社会的必然,面对这种社会的阵痛,政府和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早作为,有预见性地去平稳过度。而不要一味地以牺牲产业工人为代价,让社会进步。因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要发展成为和谐社会,人人幸福的新社会。面对无人工厂的出现,新社会的变革,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怎么正确面对,怎么平稳度过?
首先,政府应该大作为。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图尔特•罗索等几位智能机器人领域专家所认为的:“无人工厂”的大规模涌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形势带来冲击,这考验着政府的就业保障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推动者,理应搞好顶层设计,从政策角度兼顾科技进步和社会和谐。我们不能再牺牲产业工人的利益,侵害他们的权益。早在多年前,为了国企改革,好多的职工都下岗分流了。当时他们是为国家解忧了,为社会做贡献了,而现在呢?他们的各种社会保障好多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人的现实和现状就在人们面前明摆着,怎不让为科技进步而分流的人,心存更多的顾虑呢?如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应该是政府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起来,责无旁贷。而唯有解决了民众的心腹大患,他们才会更好地支持科技进步,不是成为阻力,而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这样做,就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尤其在大众创新,全民创业的今天,更应该鼓励被压缩的人,解放出他们的生产力和潜力,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一起努力,同甘苦共患难,分享社会进步成果。
第二,企业作为科技进步的最大受益者,也应该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将被压缩的职工一压了之,一缩了之。要知道这些老员工可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曾为企业出过力,流过汗,因此,企业要善待他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就让他们流泪,甚至流浪,无家可归。我们所在的国企当时在分流人员时,一是创办服务公司,让他们从事与企业有相互关联的第三产业。二是培训后从事销售,继续为企业服务,将企业的产品进行推广,占领更多的市场。三是鼓励有志之士带领志同道合者合伙创业。我们当时分流时,企业老总给大家一个允诺,如果企业发展了会让大家回来,优先返聘的。正是这种人性化的分流,让那些出去的人,留恋自己的企业,让那些留下来的人员,更感恩企业,为企业更加卖力地工作。做到了离企业不离心,更有凝聚力。
第三,作为直接承受科技进步变动的人,我们要正确面对,勇于面对,不要一味抱怨,要主动适应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适者生存,因此要与时俱进,与时俱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甚至还可以以此为契机,谋一个新职业,换一种新活法。未来的社会,从一而终的职业基本没有了,除了专家和专业人士等少部分人外,大部分都要经历多职业的人生,相信更加丰富多彩的职业中,会感受更多的人生经历,人生百味。只要自己活着,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趟不过的万泉河,没有挨不明的夜,没有过不完的冬。一切都会因为你积极的人生态度,会变得更加阳光起来的,就是到了夕阳期,也会无限红的。
科技进步势不可挡,变革阵痛需要社会齐来承担。社会必须进步,社会更需要和谐,职工就业难必须解决,这才是实现中国梦的正道,也是幸福中国的必然之路。 嗯,进步为了什么?裁员为了什么?赚钱又为了什么?
回 1楼(浮山神) 的帖子
感谢浮山神老师的点评 欢迎参加本期观点擂台! 白天一直忙,回复晚了,请见谅! 就本方观点分析的也是很到位了! 职工就业难必须解决,否则社会乱了! 不可否认现在大多数职工还是达不到高标准的! 前来拜读、学习 所以对科技更新适应能力还是有限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