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员工篇4】(修改稿)今日矿工:初二学历拿专利
【跟帖: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员工篇4】今日矿工:初二学历拿专利陈贤云 陈冬建
不是科班出生,只有初二文化水平,但他有两项井下安全生产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30多项革新成果在淮北市和淮北矿业集团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革新成果在兄弟矿井推广使用,创经济价值上千万元。国庆前夕,李怀军新研制的《过路架线自动升降装置》又获得了淮北市“五小”科技评比一等奖,用自己的奋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
带着一种仰慕的心情,10月5日,笔者登门采访了这位“传奇式”人物——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袁庄矿运输区车头班班长李怀军。来到李怀军家中看到他所荣获的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五一劳动奖章”、淮北矿业集团“首席技师”和两个国家专利证书等一摞摞荣誉证书,笔者不由得对身边的这位老大哥肃然起敬。
今年48岁的李怀军,1978年通过招工在袁庄矿掘进二区当上了一名迎头架棚工,由于巷道不断延伸,3年后他被矿上抽调到运输区钉道班打支援。在当钉道工期间,当他发现井下运输条件落后,时常发生运输事故时,就暗下决心,非要在井下运输上搞出个名堂来。1986年至1994年之间,他购买了大量的电子书籍啃了起来,文化基础差,他就参加了当时矿上开办的职工夜校。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李怀军从“门外汉”跨进了电子世界的“大门”。
“为了搞试验,我那些二极管、电容、电阻、线圈等电子配件,常常是摆满了一屋子,每天家里都是乱糟糟。在当时住房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的情况下,妻子和女儿专门为我腾出一个房间当试验室。”谈到当年的艰苦“奋斗史”,李怀军非常感激妻子和女儿的大力支持。
“自己基础差,要干出个名堂来,就要比别人付出双倍劳动。”李怀军说。多年来他在购买电子书籍和搞电子革新试验中就花费了2万多元。其他工友下班打牌、去玩,而他每天下班就钻进自己的“小天地”,查资料、搞实验,常常为弄懂一个问题、一个原理而通宵达旦,痴迷的劲儿经常让妻子心疼不已。
“1995年,当用半个多月研制的第一个高1.2米宽2.4米的井口电子安全宣传牌板成功后,我兴奋的几夜没睡好觉,一有空就到井口欣赏自己的作品。”谈到当年自己“处女作”的情景,李怀军自今记忆犹新,一脸兴奋。
之后,李怀军的革新成果相继出炉,并受到了专家的赞赏。一次,原该矿煤仓设计的西安设计院的一位老教授到调度室参观,当他注意到“模拟调度盘”上清晰标识着“袁庄煤矿运输区制”时,不禁赞叹在袁庄矿竟有如此人才,连声询问是谁。一位矿领导指了李怀军说:“就他。”老教授对李怀军张口就问:“哪个学校毕业的?”在一愣后,李怀军说:“我初中还没毕业。”老教授难以置信:“能设计这种电路至少也要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员才行的呀?”
1996年后,李怀军的革新发明蒸蒸日上,在他试验室内研制的“红外电控风门、风门语音声光器、红外自动电控风门、雷达式电机车报警器”等30多个革新项目获得成功。
2006年和2007年李怀军先后发明了消除矿井煤尘隐患威胁的“电子自动化喷雾灭尘装置”和有效解决井下会车难的“电机车数码红灯显示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填补了煤矿安全生产的空白。这两个项目均获得了国家专利。
革新路上不止步。眼下,担任运输区车头班班长的李怀军正在构思“车载磁控锁”、“机车自动撒沙装置”等革新项目,向新的目标进发,为矿井安全生产再添“新丁”。
图为李怀军在展示他的国家专利证书 学习两位陈老师的好文章 谢谢长老师的鼓励,请指点 真幸福 请各位老师指点
好稿。认真学习陈老师的佳作。 谢谢!请邢老师斧正 老师,标题换一下怎么样?嘿
今日矿工:初二学历拿专利 太好了,谢谢浅秋老师指点 我觉得标题再换下,改为只要肯钻研,初中生也可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