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人性化管理”≠“任性化”(顾永强)
顾永强 从“敬业员工办错事挨罚”的案例中看到,郝师傅好心办成坏事,由解除故障变成了制造故障。
近年来,企业都在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企业班组管理陷入了误区,甚至演变成了“任性化”。事实上,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性”的东西,体现柔性的一面,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管理的严格要求,绝不意味着可以对管理考核制度的软化和任意打折扣。强化刚性管理,才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才是对员工的最大关爱。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对解决问题的人到制造问题的人,一定会常常面临这样的内心考问:制度与人情冲突时怎么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坚持原则有时是件得罪人的事,容易招“骂名”、丢“满意度”,是顾及人情,还是坚持原则、执行纪律,这对管理者往往是一个考验。打破积累已久的习惯势力和某些偏见的束缚,有的时候并不容易。
制度与人情似乎是一对永远的矛盾,非此即彼,无法融合。然而文中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制度与人情无需博弈。制度与人情可以并驾齐驱,但人情决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对企业管理者来讲,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人情人性感化人,才可以达到“刚性制度,柔性管理”的境界。
正如李嘉诚所说:“将人情与制度管理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这是知识时代对企业发展的要求。”
从“管理”的涵义看,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即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从字面上看,“管”者,制约也,是指对严格执行制度、丝毫不许偏差的监督、检查,其表现状态则呈“刚性”;“理”者,梳理也,是按照人的情感、思路及价值取向等对人和事进行号脉治理,其表现状态呈柔性。“管”和“理”的结合,就是刚柔相济的结合,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人性化管理,是因为过去相当长时间我们管得多、理得少,没有达到“管理”的真正境界!但也不能矫枉过正,人性化管理并非不要制度,也不是不执行制度,而是在制度执行中注入更多合理、人性的因素。
笔者无意反对企业倡导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化绝不能“自由化、软性化”,更不能“任性化”。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是底线,任何人不能逾越,绝不能“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任性”。如果片面强调“人性化”,而放松了对员工的制约,把制度扔在脑后,就会使人性化管理变为“任性化”管理,就会使企业成为一盘散沙。那么,在企业班组管理中,管理者怎样才能使人性化管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同时又不导致“任性化”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人性化管理的本质。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人性”融入管理,使每一名员工能够在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得每一项管理目标能够顺利落到实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那种片面认为人性化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观点势必会导致“任性化”,不但会增加管理的难度,还会不同程度地使员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要正确掌握人性化管理的方法。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企业利益,如果一味地追求“人性化”而忽略了企业根本利益如安全利益、经济效益,那就本末倒置了。人性化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尊重人的本性,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塑造员工良好的习惯,营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利用文化规范行为。此外,在日常管理中,一句勉励的话语、一个友情的提醒、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人性化管理方法的体现。
第三,引导员工科学的理解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管理。俗话说,领导提倡什么,员工就重视什么。管理者在生产管理中要针对性地做好引导,防止人性化管理进入误区,导致员工误读与曲解。如有些员工违章操作,对违章现象不去制止,管理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只善意提醒一下就完事,认为这样员工就会对企业感恩。殊不知,这样恰恰背离了人性化管理的本意,使得人性化管理变成了“自由化”、“软性化”、甚至变成了“任性化”管理。因此,管理者要正确把握人性化管理的尺度,做到宽严有度,情理交融。 欢迎顾老师参加本期观点擂台! 因为顾老师很忙,所以我就代劳了! 顾老师的题目很新颖! 但是论述上似乎有些脱钩。 顾老师是写评论的高手! 但是现在的评论也有创新了! 如果想与现在的评论接轨,那就得改进! 顾老师有时间一定得多来平台了! 要不然跟不上形势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