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联西 发表于 2015-11-10 21:41:47

维修战线的“80后”班组

 山西中铝工服修造车间钳工五班共有员工7人,全是年轻的“80后”,主要承担着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第二氧化铝厂原料车间5台主体设备堆取料机的维修包保任务。
第二氧化铝厂原料车间共有两台堆料机、三台取料机,主要负责大宗原燃物料的翻卸、储备、均化和输送。由于生产需要,设备日常运转率高,部分备件磨损严重,一旦造成停车检修,将会影响生产,带来经济损失。承担包保任务的钳工五班每天都要对设备进行点检,及时排除故障。
9月9日,小雨。早上8点刚过,来到钳工五班,正赶上班长张杰斌交代当天的施工任务,穿戴整理好,大家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
“取料机斗轮体、链条、小车行走轮、钢丝绳、螺丝认真检查,拿好工器具,注意润滑。”现场正下着蒙蒙细雨,张杰斌一边安排着,一边与原料车间主管人员联系,了解现场设备的具体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这是“80后”班组年轻人在工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维修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维修工时,为生产赢得了宝贵的生产时间,还能为自己节省更多时间来完成其他维修任务。“以往我们比较被动,坐等生产方打电话联系哪里需要检修才上人,有时候越等问题就越大,费时费力,生产成本无形中增加。”车间“老同志”郑林说。
堆取料机中最容易出现故障的是取料机,特别是斗轮体、链条、小车行走轮部位,每个取料机共有两个斗轮体,一个斗轮体有十个直径6.5米的斗子,主动链轮带动两个改向链轮进行传动,小车行走轮由侧边的卷扬装置钢丝绳牵引运送原料。就这样爬上爬下,在十几米高的设备中穿梭,每一个人都认真检查,小到螺丝、支撑轮,大到行走轮、耙臂,长到钢丝绳,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料场面积大,五台设备分布范围广,每台检查完后都要经过几百米长的皮带,再走过凹凸不平的矿石原料,面对“拦路虎”,大家早已能从容面对。
“1号取料机需要更换一个斗子,再检查下劳保,你们几个跟我过去。”了解到具体任务后,张杰斌带领班组人员对施工部位进行清理拆卸。
下雨天,脚下不是光滑的角铁、钢板,就是泥泞的料浆,让人爬上去都胆战心惊,更别说拆除、翻转笨重的斗轮。“80后”们干起活来互相之间话语不多,但是你递工具,我拆螺丝,你做支撑,我来安装,就像是一支优秀的球队,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堆取料机处于露天环境,刮风下雨降雪天气都会对设备带来影响,易发故障,所以我们就要多点检,勤维护。”班组成员卫美杰说。在其他运转设备中一路检查下来,大家早已灰头土脸。每个人的工作服被雨水和汗水浸湿,夹杂着料浆,甚至有些地方被钩破,失去了本色,但从他们身上丝毫看不出疲惫,仿佛充满了无穷的斗志,检修快、动作敏捷、肯吃苦耐劳,每一项任务都能高标准迅速完成,设备卫士的战斗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显现。
年轻人多的地方,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闲暇时间,这些年轻人会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个个施工问题,认真核对求证,不懂的还会请教专业人士指导。一次取料机耙臂裂缝变形,需要重新拆除制作,这是这个班组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制作耙臂。没有图纸提供参考,意味着无法对照直接制作。他们找来了车间技术人员测绘,根据测绘数据进行制作。为确保细节精准,大家把筋板对一片焊一片,严格按照旧备件标准进行操作。耙臂重3吨,高20多米,为将耙臂平稳吊装上去,指挥吊装作业人员不断调整寻找平衡支点,取料机一面料堆如山,无法移动,整个设备体积庞大,上面的操作人员看不见下面的指挥人员,只能听从口令一点点移动调整,大家克服视线障碍等困难,成功吊装到位,最后焊接收尾。
班长张杰斌介绍,之前的工作任务需要两个班组才能完成,但现在他们一个班就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而且每个人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这与车间的激励机制分不开。2013年实行包保制以来,以前干多干少平均分配,实行工时制后,每一项检修任务都有了固定的工时,各班组工时量每天公开,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一线员工收入得到提高,整体士气慢慢的培养起来。
问及是否只有白天进行点检维护时,班组成员郭冬冬笑着摇头,他说:“日常维护只是基本工作,晚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我们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晚上生产方紧急通知,班长会根据实际情况一一通知我们,所有人员必须在1个小时内准备就绪。”话音刚落,任务又来了,话不多说大家又立即投入到下一轮战斗中去。
就是在这支由七个年轻力量组成队伍的精心呵护下,五台设备运行得到了保障,确保了物料供应的连续性。

鸿雁 发表于 2015-11-10 21:45:54

就是在这支由七个年轻力量组成队伍的精心呵护下,五台设备运行得到了保障,确保了物料供应的连续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维修战线的“80后”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