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产业化 农民培育职业化 富硒大户兴龙泉
种养一体的金毫相、瓜果飘香的龙浩、蔬菜满园的裕翔德、规格高大的久润……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大户,成为全镇富硒产业的一大亮点,撑起了“北方硒都”的一片天。作为山东省唯一整建制富硒产业镇和天然适硒区域镇,龙泉镇拥有连片土地和水利条件,成为吸引工商资本承包土地独特的优势。目前,全镇富硒农业大户投资近3亿元,拉动40多种富硒农产品走向市场。
产业反哺,引发磁场效应
作为全镇的第一个富硒大户,金毫相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之路,为其它大户的入驻吃上了“定心丸”。2006年,淄博宜龙化工有限公司承包聚相山兴建金毫相生态园,先后投资1.1亿元,对荒山、荒地、荒坡进行开发建设。成立专门的合作社,注册 “金毫相”、“菩提果”商标,重点发展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杂粮和桑椹、蔬菜等富硒种植业,利用林地发展散养山鸡、红嘴鸭、雪獒、生态猪、牛等养殖业,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并借助聚相山休闲文化节及桑葚采摘节,以节会友、以节招商,塑造了富硒品牌形象,是一处集“生态观光、旅游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特色种养”为一体的综合性都市农业示范园。
聚相山下一座依山而建的二层楼格外引人注目,不及近前,一种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这便是核桃油加工厂。 “我们为拉长产业链,对核桃进行核桃油等精深产品的加工,打造品牌效应。”金毫相负责人王宜亮说。据悉,金毫相为110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600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金毫相的成功,再加上优质的硒资源让龙泉成了大户眼中的“香饽饽”:以生产红土砖的卧龙山,在承包人李继合的规划下大力发展苗木培育,种植大枣、文冠果等瓜果,让昔日“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多家外地企业纷纷前来,开发房地产的锋泰置业建设500亩的裕翔德农业示范园,采用新型现代化智能温室,全程监控,产出的富硒蔬菜供不应求;从事陶瓷卫浴洁具的广东佛山慧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久润富硒生态园, 2800米的文化墙已完成,6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育苗室、34个温室正在紧张施工……一个个富硒大户的成功落地,真正实现了龙泉产业升级的华丽转身。
政府搭台,打造投资乐土
起步并不是最早的,为啥却是富硒大户最多的地方?这得益于龙泉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该镇整合东部7000亩、西部5000亩天然富硒资源,成立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注册“富硒龙泉”专用商标、开通“龙泉富硒”网站、建立“富硒龙泉”微信公众平台、组建富硒产业协会、绘制全镇土壤富硒电子地图、建设富硒土壤查询电子平台和完整的富硒资源档案,与区农广校联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仅核桃种植就培训了7期300余人,投资50余万元成立淄博龙泉天然富硒产业研究院进行专业指导。
为更好吸引大户入驻,龙泉镇规划建设万亩富硒园区,专门出台相关奖励性文件,依托15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直接通到田间地头……在一系列政策倾斜和服务指导的带动下,真正创响了“富硒龙泉”、“北方硒都”的品牌。目前,全镇共有农业合作社20余家、富硒农产品40余种,小米粉等富硒深加工产品60余种,成功构建起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富硒产品新格局。
大户带动,培育新型农民
万亩富硒园区内,45岁的村民张文革正在熟练地筛选杂粮。她说,像她这样的家庭妇女,年龄大了进城打工没人用,重活又干不了,自从有了这些富硒大户,仅土地流转补贴一亩地就1000元,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能挣工资,比过去累死累活种一年地收入六七百元要轻松的多。
据悉,富硒大户的入驻,流转了大量的土地,而发展农业又需要许多工人,于是,农民变身“技术工人”,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是过上了“八小时工作制”的“上班族”生活,收入翻了好几番;还能腾出双手从事其他劳动,许多都变成蔬菜、育苗等田间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富硒辐射效应带动“万亩天然富硒产业园”周边的零散农户致富增收,所种植的农产品也被慕“硒”而来的商户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不出地头就换来现金,富硒成了龙泉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也让他们成了职业化的农民。
土地效应增加、农民变身工人、加大品牌争创、产品价格倍增……随着入驻的增多,大户效应正在逐渐显现。仅小小的面粉而言,每斤就提高了15-30倍。同时,大户有资金优势、研发优势,实行工业化标准的生产规范和种植流程,统一种植优质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管理技术、统一营售等,而这都是一家一户无法比拟的。目前,龙泉镇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理商标和长寿之乡,2个富硒园区也积极筹划运作准备上市。在园区大户的带动下,全镇富硒产业预计年产值1.2亿元,接待游客4万人,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
(闫盛霆 仇慧清 陈淑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