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高中人本精细化管理打造精品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全省县区中第一家出台《官渡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编辑出版全省第一本县区非遗名录——《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成全省第一家非遗传习馆,全省第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全省第一个由县区主办的“全国非遗联展”……这诸多的“第一”,正是官渡区非遗保护的新探索、新尝试。目前,官渡区已建成3个中心、4家非遗传习馆、2家非遗博物馆,编印4本非遗书籍,主办5届“全国非遗联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5项、传承人4名,市级非遗项目27项、传承人15名,区级非遗项目15项、传承人24名。2006年,当非遗普查工作人员敲响金永才家的大门时,年过半百的他正在院子里对着自己的“宝贝”敲敲打打,这一次他没有再躲开,“年纪也大了,我要是还这么藏下去,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与门外的人不谋而合。
作为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dna,而人无疑是其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4月,官渡区文体旅游局“创建传统文化人才管理机制”项目在全区党建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奖,并正式立项。通过保护人、培养人,再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传承、弘扬、发展,官渡区非遗保护工作正在开辟一条“以人为本”的新路径。
保护——让传承人榜上有名
机制——让非遗保护生根开花
说起官渡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历史,金永才的出场还有一段曲折的小故事。
1995年,云南省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这是非遗普查的前身。当时将这一消息告诉金永才的是村里的干部,但在传达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差错。村干部把“普查”说成了“调查”。
一听政府要来调查自己,金永才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在他当时的认知中,自己做的这些东西,在解放初还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被割掉的,虽然现在改革开放了,但还是不“保险”。把自己做的“宝贝”和工具藏了个严严实实后,面对找上门的文化馆工作人员,金永才一口咬定“没这回事”。就这样,人们对乌铜走银的认识推迟了11年。
来源:光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