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评】“机器换人”,劳动者该咋办?
加工制造业让东莞成了“世界工厂”,但近一年来,“衰落”与“危机”成了外界新加给这个城市的标签。面对现实困境,东莞官方开始大力度推进“机器换人”运动。东莞市政府设立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新京报》11月25日)
那么,机器换了人,人往哪儿去呢?欢迎跟帖发表观点! 【新闻背景】
东莞企业“机器换人”已成热潮 仍有困境待解
羊城晚报记者 唐 波
{25日,羊城晚报记者获悉,上周在莞举行的智博会引来了1200多家智能装备企业,各种工业机器人大展风采。作为率先掀起“机器换人”风潮的东莞,企业开展“无人工厂”或投身机器人制造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在“人机共舞”的路途上,目前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壁垒等困境。
现状企业“机器换人”火热
位于石碣的亚特电器是一间“机器换人”的代表车间。亚特主要生产灯头、灯座、灯饰塑胶配件等产品,客户覆盖珠三角,一年产值2000多万元,典型的中小企业,在东莞同行业中可入前三。
“能有今天的业绩,全靠我那堆机器人朋友。”亚特老板寇祥华说,去年5月开始,寇祥华砸入数十万试水机器换人。半年之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E14全自动组装机)降生,但需要一人配合操作,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以上。之后,寇祥华再次加大投入,紧接着E27、GU10等系列机器人应运而生……亚特车间墙壁上的产量统计表显示,E14E27的日产量,最高可达到16000件,而以前,两个人同时操作一天产量不超过2000件。
如果说亚特“机器换人”是小试牛刀,位于松山湖的瑞必达则已被机器人“占领”。一个封闭车间,数百台机器人一字排开,开料、精雕、清洗等系列工序,在机械手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班组长杨威和他的伙伴们,偶尔走出来查看一下,一个人就能同时管理18-24台机器人。
数据显示,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东莞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共678个,总投资达55.39亿元,新增仪器设备22576台,可减少用工超过4万人。今年1-9月,东莞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169.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
四百企业全力造“机器人”
东莞不仅推广企业“机器换人”,还大力吸引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聚集一起造机器人。
今年10月,东莞市长袁宝成做客央视《对话》栏目,其中一个环节便是机器人“对战”,双方分别是巨冈机械与日本发那科,赢了的巨冈机械就是东莞本土企业。
说起巨冈的发展,总经理黄光景颇为感慨,“2006年在长安创办的时候,场地只有现在工厂传达室那么大”黄光景说自己做贸易出身,并不懂技术,起初只做贴牌数控设备,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不少工厂为压缩成本,数控设备迎来蓬勃发展。
2008年,在日本的一个机器人博览会,黄光景看到了差距,并决心走向“高大上”,但高技术研发人才成为最大软肋。
其后,黄光景和其团队决定自己干。只要有高端机器人展会,他都会飞过去学习,把好的机器买回来,分解、拆开、学习。
目前,东莞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家,从业人员55000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透露,目前全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约为2000台,预计未来一两年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将增加至3000-4000台。
困境人才研发投入成掣肘
“机器换人”需要钱,更需要人,而这两项正成为东莞机器换人的主要掣肘。
正如巨冈机械总经理黄光景所说,对于制造机器人企业来说,高技术研发人才是最大软肋。“我们缺乏懂得操作机器人的专业技工、维护机器人的工程师。”寇祥华说出了使用机器人企业的心声。
此外,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也让部分有“机器换人”欲望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因为市场上找不到直接可用的产品,只有根本实际需求研发,开发者肯定要求企业前期投入,并且约定即便开发不成功,也不会退款。”寇祥华说,他这样的小企业的技改,没有几十万,根本不敢起步,更别说一些大中型企业。
此外,对于一些短期订单少、订单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投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开发机器人,根本就得不偿失。“比如一些企业,某个产品的订单一月就20万单,下个月再做别的产品订单,运用人工更灵活方便”。
其次,行业技术壁垒业是横亘在“机器换人”中间的鸿沟,“国际上的龙头企业,以及大陆当时处于该行业领先的台资企业,掌握了机器人技术的,都会严格保密,团队也签订保密协议,没那么容易挖人”,这也正是巨冈机械总经理黄光景一直耿耿于怀所在。
“机器换人”能否带动“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东莞市政府曾设立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从2014年起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据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推广“机器换人”,不仅能缓解东莞制造业企业用工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局面,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促使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推动东莞整个城市的升级。(11月25日《新京报》)
在德国宝马汽车集团的宣传片中,自动体、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流程,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制造强国智能技术的强大。反观国内,我们虽然顶着“世界工厂”的帽子,却大而不强,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已然迫在眉睫。以珠三角为例,贴牌生产的代加工厂林立,依托于低劳动成本的小加工厂形成集群效应,长期是珠三角尤其东莞市制造产业的特点。
但是,在人口红利消失、制造成本不断增长而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厂已然难以为继,要么纷纷转至劳动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要么就只有选择关门倒闭。针对有媒体报道广东特别是东莞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出现一股企业“倒闭潮”,东莞市长袁宝成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东莞没有出现“倒闭潮”。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不论作出增资扩产还是产能转移的行为都是正常现象,少数企业倒闭是正常现象。
不过,诺基亚东莞工厂等一批企业的倒闭,给传统制造产业占比较重的东莞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那些“只赚一毛钱”的手机代加工厂,自然已经难以为继。这一情况在长三角等诸多地方同样存在。那么,这些地方如何实现有效突围?“机器换人”无疑是最有效的路径,也是最优的选择手段。“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人工替代和智能转换,而是生产流程的全面升级、生产工艺的全面优化、用工结构的全面调整,是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产业的迅速崛起。
人口红利消失、生产能力过剩,竞争的扁平化重复,是东莞制造产业面临的形势。要么选择在逆境中求变生存,要么就是在亏损中破产。作为传统制造业重镇,实行“机器换人”方可实现凤凰涅槃。不过,“机器换人”显然不是为换而换,也不是简单“做减法”——这边机器人上阵,那边用工就自动减少,这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尤其需要一系列的支持系统作为后台。如果把整个东莞的自动化升级作为一个大的平台,那么其支撑系统是什么,由什么来进行内部操控,软硬件如何进行有效的匹配?解决了这些关键问题和环节,“机器换人”的战略才能得到顺利实施。
从“机器换人”所需要的资本,到技术市场所能提供的技术方案、服务方案,抑或是人才市场所能提供的技术工人,这些都需要得到系统化的构建。政府的主导与力推当然是好事,用公共财政和政策红利发挥杠杆的作用,也确实能起到助推的作用。然而,升级的动力还需要“市场的决定作用”,后续的支撑体系也需要靠市场的自我完善和培育。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之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有效整合全社会的资源,让“机器换人”不仅有数量上的提升,还有质量上的体现,都是东莞“机器换人”战略能否走得又好又快所面对的压力。
尤其在长期的路径依赖下,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势,大力推行改良和改革的难度相当不小。“机器换人”是产能升级的“东莞路径”,这是一条无可回避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突围的当务之急。现在,“换不换”的共识早已形成,但“如何换”的实现方式,“怎么样”的结果验证,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排与设计。目前,“机器换人”的动力和主导仍依托“政府一级”,如何让其向市场过渡,让市场的各种资源与要素都积极参与,让资源、人力、技术和理念都全面跟进,需要通过“东莞尝试”去打造成一个“中国智造”样本。(唐伟) 人都退休回家,可以不 ? 当然不可以! 这边延迟退休,企业荒滩! 那边机器换人不需要人! 管理层应该知道后果是什么? 我觉得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还真不能丢! 从面前形势看 ,压力蛮大的! 不知道大家都感受到压力 没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