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st 发表于 2015-11-26 16:15:00

小 厕 所 彰 显 大 民 生 —--淄川区岭子镇王家村旱厕改造100%

  
         
    11月25日,初冬的一场瑞雪普降。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王家村,除了整齐划一的二层居民小楼、干净整洁的宽阔道路,笔者发现进出该村就只有东、西、南三个大门,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曾经是全市首家封闭式管理的花园式村落,并被评为省级“村镇建设明星村”。而如今这个明星村,作为全区旱厕改造的示范点、作为首个改厕率达到100%的村庄,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全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
    王家村现有126户435口人,近年来,随着村集体的发展,群众温饱解决了,修凉亭、安路灯,家家住上了二层别墅,生活质量和环境大幅改善。但是,多年沿袭下来的臭茅厕却没有大的改观,“入厕难”大大降低了群众的幸福感。
    全村最年长的90岁的王教祥老人说:“我们以前用的栏都是‘连茅圈’,茅房与猪圈连一起,粪便直接用做猪饲料。夏天在院里吃饭,经常是一手拿着馍馍,一手不停地轰苍蝇。由于粪便污染,人和猪经常腹泻患病。”
    而其当了32年村干部的儿子王成华说:“从1986年起村里实行旧村改造,经过十年的改变,村民都住上了二层别墅,虽然不再养猪了,但厕所里依然是苍蝇、蚊子到处飞,臭气熏天。”
    “尽管家里有小楼、屋内装修也很有好,可村里的小青年谈了对象就是不愿意往家里领,主要就是嫌厕所太脏、根本没法上。”王家村村书记王怀波分析到。“甚至好多常住城里的、当兵的都不愿带媳妇孩子回老家,就是怕上厕所。”
    “如厕难”的尴尬,再加上对文明生活的向往,改造厕所成了村民们的迫切愿望,于是在实行旱厕改造时,王家村村民踊跃报名,一场破千年旧俗的“厕所革命”拉开了序幕。
政府搭台,百姓唱主角
   “祖祖辈辈都用这个,茅坑还真能不臭了”、“到底是咋个改造法啊”、“需要花多少钱”,面对“厕所革命”,群众疑虑重重。于是,王家村决定让老百姓唱主角,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带领村民到外地先进村参观学习成功经验,村支书带头改厕,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进行宣传引导,由原来的“要我改”转变成了“我要改”。
    村干部王成华介绍说:改造一个厕所需要1200元的施工费和135元的洁具费,财政补贴1000元,剩余的钱则由村里出。老百姓只需要把自家的粪坑清理出来即可,毫无其他负担。
    村书记王怀波说:“为了保障工程质量,我们统一招标和施工,全程监督把关,真正把这一‘民心工程’办好,让群众满意。”据悉,自今年5月份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全村126户旱厕现已全部改造完成,使用率100%。
    “冲一次厕所只需0.3升水,洗菜水、雨水都可以,非常方便。你知道这是干啥用的吗?”11月25日,在村民孙京义家,他指着自家院墙外的白色塑料管卖起了关子,“这是专为厕所排气用的,有了这个管道,厕所就没有臭味了,这也是各家改厕的标志。”的确,打眼望去家家户户整齐划一的白色排气管成为全村一道亮丽风景。
小厕所带来大文明
   在村民王化荣家,笔者看见了新改建的三格无害化厕所:浅色的瓷砖铺地,冲水式马桶,处处整洁干净;外面,三格无害化粪池由水泥盖密封,一点臭味闻不到。如果不是户主介绍,谁又能想到这是昔日臭气熏天的茅厕呢?而68岁的他深有感触地说:“改厕之前,总觉得自已是庄户人,没那么讲究。现在连厕所都那么干净,院子里的卫生自然就搞好了,要不根本不配套啊!原来俺们农村也可以跟城里一样啊!”
    以改厕为切入点,王家村安排专门的保洁员打扫卫生,配备垃圾箱等设施,并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加大绿化力度,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厕在改善居民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卫生环保意识,乱扔垃圾、践踏花草等不文明“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人人主动打扫卫生、清运垃圾、爱护花草树木、文明用语。
  采访中,王化成向我们讲了一个笑话:儿子王文煜上学时嫌厕所脏,从来不带同学来家玩。旱厕改造完,前段时间他竟主动邀请公司的老板、同事来玩,甚至还特意让他们参观了自家的厕所。
  旱厕改造在改变居民环境的同时,也为农村百姓找回了尊严和自信,让如厕这个“不雅之事”,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大雅之堂”。如今,岭子镇其它村的旱厕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一场“厕所革命”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闫盛霆 仇慧清 袁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 厕 所 彰 显 大 民 生 —--淄川区岭子镇王家村旱厕改造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