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最基本的功夫
李忠厚优秀新闻作品的语言能让人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精神,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反之,则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
因此,我们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对语言问题,不能不谨慎,因为它是新闻写作者最基本的功夫。
那么,什么是新闻语言呢?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所有受众报道出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出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新闻语言。它的特点是真实、时间性强、篇幅有限、读者面广等。其要求则是要做到规范、简明、准确、通俗、生动、形象。
规范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础。新闻写作的特点要求新闻写作的语言必须规范。就我国而言,有56个民族,语言庞杂,仅汉族语言,也是东西各异,南北有别。因此,新闻所用语言必须符合语法要求,而且要避免不恰当地使用方言,使用规范的新闻语言是十分重要的,更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础。同时,要拒绝华而不实的“新闻腔”,尤其与其它文体的语言更有所区别。
简明是新闻写作语言的特点。简明就包括了简洁明了,这符合新闻简明的要求,也体现了新闻简短性的原则。这就要求“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失实,也不溢美,摒弃废话,用简洁的文字把新闻事实明确地表达出来,并通过最为经济的文字表达出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省略那些读者能理会的内容。也就是说,用最言简意赅的语句提供最实在的信息。比如:“今年8月6日”里的“今年”就是多余的。在简明这一点上,要尽量多用子概念,尽可能不用母概念。因为母概念外延较大,子概念外延较小而内涵较大。越小的子概念越具体,越是大的母概念越抽象。比如:有一个人在写东西;有一个办公室的人在写总结;有一个办公室的副主任在写年度总结。试比较一下,就会领略到了。
准确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关键。要做到新闻写作语言的准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个长期积累,反复研究,仔细打磨的过程,更是写作者思想深度,锤炼文字功夫,逻辑、专业等知识的积累。基于新闻的时效性,虽然不是或不可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还是要有贾岛的“推敲”精神。比如:“10月8日上午8:00”就比“10月8日上午”就要准确得多。
通俗是新闻写作语言的纽带。笛福说: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面对500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新闻语言不是论文,并不需要专业术语或晦涩难懂的语句。即便是非写不可,那所表述的语言也必须要适合大众化、口语化、通俗化,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应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各个阶层。不应该是板起面孔的教书先生式的模样,而是平易近人、亦师亦友、“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和善形象,所以要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及过于华丽空洞的辞藻。就像武汉的“热干面”,老少皆宜。这样才能将写作者所想表述的内容简便快捷地传递给受众。
生动是新闻写作语言的眼睛。“眼睛能说话”。人们从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其喜、怒、哀、乐的丰富内心变化。新闻语言运用的生动与否,便是整篇新闻的眼睛,也是评判新闻作品优劣的标杆之一。因而,在语言表达上,要善于用富有新鲜特色的语言,动感十足的动词,使所表达的信息生动形象。这就要求新闻写作者在精心锤炼动词、中心词方面要下足功夫,并慎用形容词、副词。正如美国新闻学家复兹曼切尔说的:一定要像挑选宝石那样选择形容词。因此,在表达上,语言的动感越强,就越能真切地反映新闻事实,就能使新闻具有较为强大的生命力,就可能成为优秀的新闻作品。
形象是新闻写作语言的灵魂。形象的新闻语言可使人过目不忘,甚至“入木三分”地嵌入受众的大脑。这就要求写作者有着深刻的思想,广博的知识,精巧的语言,综合的素质以及寓庄于谐的生活情趣。如: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形容一些不学无术,喜欢假大空的人,引用了一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化抽象为具体,寓庄重于诙谐,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妙趣横生。
这些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望能给爱好新闻写作的通讯员一点启示。有了过硬的文字功夫,新闻写作之路会越走越顺。
(作者单位:黄冈奥康步行街奥康兴汇影城) 有了过硬的文字功夫,新闻写作之路会越走越顺。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