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23:48

中国事像


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纪实摄影家,他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关注平民百姓生活并且始终保持着一种平民姿态并具有鲜明的个人视点。他用三十年的时间拍摄黄河两岸,他的《黄河百姓》成为以影像方式全面表现“黄河人”生存状态的、时间跨度最大的摄影专著。卡蒂埃·布列松书赠朱宪民:真理之眼,他永远向着生活。图为吉林,1968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27:01


王树洲用系统化的影像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的辉县,呈现出一个逝去年代的中国农村的风貌,这些影像会激活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再次面对昨天。虽然这些影像拍摄时已经被充分地意识形态化了,人物和场景大都进行过设计摆布,但是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和感受那个年代,作者的观看方式和表达方式与他的影像一起共同属于那个年代。图为上八里,1973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27:54


周振华的摄影经历与大多数中国基层的摄影人一样,他们的摄影充分呈现了革命年代的话语方式。同时,在他们的经历中所呈现出的摄影人的热情、单纯、朴素,对于摄影如信仰般的虔诚以及摄影人相互之间真诚的友情,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个体生命难得的财富。图为回望——战天斗地70年代:兴修水利-楼根,1974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28:38


郭建设积攒了几十年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内容充实、题材广泛、作品精良的图片库,这些图片跨越30年,记录了中国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的珍贵影像,堪称一部丰富多彩的现代历史画卷,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图为广场猴皮筋,北京,1984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29:25


牛国政的《练功》沉郁而生动、真实而荒诞。在他的镜头下,睡觉成了一种自以为是却又神秘莫测的生命意象,练功成了一种始于虔诚止于荒谬的宗教仪式。可以说,牛国政用细腻、偶然、突兀、疑问式的笔触赋予摄影另一种可能:摄影是一种提问的方式,而答案可能不在摄影中。牛国政以其独特敏锐的观察视角与丰富的影像采集记录了这段时期国人世俗生活的特殊表现,同时也成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人精神现实的有力表达。图为平顶山,1995年。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30:17


赵震海同样把镜头对准了农村农民,但他有着更深一层的血脉情缘,他说我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都是农民,我没有理由不将镜头对准他们。摄影使他看到了更多的贫穷苦难,却只能感叹于影像的软弱无力,默默地承受内心的痛苦。他坚持用个性化创造去对抗影像的流俗与平庸,宁可被探索的失败击得粉碎也不愿被平庸拖沓得精疲力竭。赵震海带着执着甚至偏执把摄影融入生命,如今因患阿兹海默症而失忆,但他的影响依在,这种影响既来自他的影像,也来自他的精神。图为郑州,1995年。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5-11-29 18:30:29

感谢胡老师带来精彩分享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5-11-29 18:30:43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5-11-29 18:30:56

胡云峰 发表于 2015-11-29 18:30:59


于德水把镜头锁定在中原地区的黄河两岸,他的拍摄着重于民间生活的日常性和民间生活的价值系统,他的画面充满着丰赡的人性,拙朴的乡风陶铸着具有拙朴乡风的摄影,他的思想不是沿着史诗的传统,而是沿着内倾的个人体验的传统,他的生性与经历形成了他的影像气质:平和、自然中执著不变,不动声色中潜藏激情,韧度与刚性中弥散的细腻与温柔。图为陕西潼关,1997年。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