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峪村:养在深闺人未识
“淄邑之东益都之西皆山也,望之蔚然深秀者,朝阳山也。”“益都之西偏去县百里,许近淄川界,有山名朝阳,深广清幽,高峰插天耸然而立······”在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南峪村现存的几块石碑里,都提到了风景秀美的朝阳山。山东省传统村落——南峪村即依此山而建。12月底,驱车来到南峪村,一下车就看到村口处的两棵参天古柏,似两位哨兵,威严耸立在街道一旁,尤其是那棵千年古柳,婀娜多姿,俨然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躬身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入村之后,一路上坡,南峪村就坐落在著名的朝阳山脚下,只是曾经的“朝阳山”已几经更名为“扎山”。背靠扎山,南面泄水河道,依山环水,玉带缠绕,自明代初年建村至今,南峪村依然保持着丁字形的格局。站在高处鸟瞰,整个村落位于三条山谷之中,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
岁月失语 唯石能言
走在村中,房子随地势高低起伏,就势建在崖上的院落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儿仍保留着青石砌成的房屋,传统的人字形房面,麦草苫盖,虽经多年发展,用料有了变化,但主题建造风格延续至今。房屋分散于街道两侧,房屋之间常有不规则的小巷出现,有时曲径通幽处,石墙草木深,有时曲曲折折之后,反而是让人豁然开朗的另一番景象。
据村里的老人说,现在村里完整的石砌房屋还有50间左右,有的村民家用来储粮的仓囤现在还正常使用,圆柱形的仓体、扇形苫草遮盖,这些已然成了村里宝贵的遗产。
留心观察,就会看到有些石块上清晰的荷花灯图案,有的房屋两侧石头上刻有“牡丹”,有的刻有“暗八仙”、“福禄”等装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冰凉的石块上有了些许温度。
村东口有眼古井,村民称之为“皇露井”,有上苍“御赐甘露”之意。井深20多米,即使一年到头不下雨也从未枯过。雨季,井水喷涌而出,口感可与“农夫山泉”媲美。
石磨、石碾、古井无声无息地见证着岁月变迁,一椽一木,都镌刻着千百年的风雨时光。触摸着一块块石头,仿佛是在触摸几百年的历史。岁月已失语,唯石能言。
沧桑巨变 文脉悠悠
扎山海拔只有886.5米,但山势陡峭,巍峨耸立,气势非凡,山古景活,古迹繁多。北、东、南三面均为陡坡,西面为峭壁,与绵延数百公顷的原始森林融为一体。主峰南北长约200多米,近似一只昂首嘶鸣的骆驼,远看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南首北尾,蔚为壮观。
传说,雍正年间,泰山老君为解善男信女去泰山烧香拜佛路遥之苦,决定在扎山修建“泰山行宫”。雍正二年至乾隆四十一年,祖先们前后历时52年,用智慧和汗水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的道教圣地。道光年间立的功德石碑上,合盛号、天德堂、颐寿堂等商号的捐款赫然在列,足见当日修建时的热闹景象。除泰山行宫外,山上还建有玉皇阁、三官庙、碧霞祠、娃娃庙、关爷庙、王母池、斗母宫、九姑庙、王灵官庙、十大夫庙等庙宇,还有古碑十余座,一度有“南有泰山,北有扎山”之誉。
玉皇阁的乾隆年间碑刻是皇清碑,厚28.9厘米、宽83.3厘米、高3.5米,辉煌大气,顶部刻有二龙戏珠图案,重达1吨之多,传说由当时的大善人谭旋驮乘而至。
三官庙内整块石头凿出的石窗仍存,人工雕凿出的镂空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十大夫庙可谓最早的原始建筑,据说原建于明末,为人解除病痛,至今村民还来此祭拜。
著名的旋罗洞就在泰山行宫下边的悬崖之上,洞高不下十几米,上有自然形成的天窗,与后山黄氏楼洞相通,洞中面积200多平方米,经石梯进入洞内,洞内曾有千手观音像,螺旋洞的地面即是水洞顶部。从整体上看,是小洞驮大洞,大洞驮着泰山行宫。整个扎山,可以说是山上有山,山中有崖,崖中有洞,洞洞相连。
每年农历九月十九为香火日,也叫庙会,扎山上会连唱七天大戏。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全都前来烧香朝拜,祈求幸福吉祥,每年的人数不下十几万人。“泰山上有几座庙,这儿就有几座庙。现在周边的老百姓还是来扎山祭拜祖先、求子求福。”提起当年的盛景,村民们至今仍引以为傲。
站在残存的戏台前,向东遥望山上的十几座庙宇,它们曾每日青烟袅袅,背后青州通往济南的官道上,远至周村、明水等地的善男信女曾沿此路来此地虔诚地祭拜。戏台上锣鼓铿锵,山上香火不断,该是怎么样的繁华景象?如今,胜景不再,遗迹尚存,一座文化名山的丰厚文化底蕴仍润泽着周围百姓。
传统手艺 代代相传
路边停满了各式小汽车,石磨仍在吱吱呦呦唱着缓慢的歌,院内升起缕缕炊烟······在南峪村,传统与现代就这样不动声色的融合在一起。
走过村委不远,就闻到一阵阵煎饼的清香。66岁的谭香荣凌晨一点就开始摊煎饼,到中午还没收工。院子里石磨的磨台上光滑锃亮,那是石头与粮食长期磨合留下的印记。“玉米是自己家里种的,没用一点化肥,柴火也是我自己到山上捡回来。”十几年来,她的手工煎饼供不应求,十里八村都来找她订做。“村里现在还有五六家摊手工煎饼的,也精心保留了30多个传统煎饼鏊子。”村书记孙明凡说。现代社会人们都在找寻儿时的味道,这儿的村民还保留着用石碾碾碎粮食的传统,以后可以打造成田园生活的体验基地,孙明凡这样打算。
每逢喜事,村民们除了在门口贴对联,还会去找谭秀梅老人剪窗花。81岁的谭秀梅老人自学剪纸,一剪就剪了40多年,她自创的菊花、寿桃等样式很受村民们欢迎,现在村内很多妇女都来找她取经、学习。
当地木匠还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来制作和修理生活用具;手工煎饼搭配上手工石磨豆腐清香扑鼻······走在南峪村,总会有那么一瞬间,故乡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也许是炊烟中玉米糊糊的味道,是青石墙下老爷爷被夕阳拉长的背影,是路边一声声的犬吠鸡鸣,也许还是数百年来扎山至今未散的浓厚文化气息。
深闺中的南峪村静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欣赏。
(闫盛霆 郗文娇)
图片说明见照片文件名。摄影闫盛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