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机制是国企留人的“绊脚石”
在当前国有企业遭遇经济“寒流”时期,却又面临着另外的煎熬——人才流失,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中企互动平台的众多会员的热议。11月16日,中企互动平台部分会员纷纷列举了自己所在企业的窘状,也为企业在共克时坚的关键时刻留不住人才而感慨万分。有会员说国企人才的流失归咎于当前的市场行情萧条,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亏损巨大,造成了无法用高薪养人的局面,才导致人才出走。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国有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为什么又是在这个时候留不住人才?真是因为薪酬下降造成的么?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国有企业的机制存在问题,用人的环境恶化造成的。
我们三鑫公司在黄金行业还算得上是优秀央企,薪酬待遇在当地来来说,也是十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但是每年还有部分人才流失,既有普通生产骨干,也有管理层,同时也有技术人才。记得曾经是公司采矿车间电气工程师汪礼刚,在车间技术独挡一面,但是由于他不善于附和领导,职称晋升、加薪晋级很少有他的份,辞职进了当地的一家私企工作,年薪超过了15万,比车间领导的年薪还高;陈建斌也是公司培养了10多年的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眼看比自己后来的且职称低于自己同事走上了领导岗位,心里失去平衡,被民企矿老板挖去当了主管技术的副总,年薪20多万;技工胡兵堂虽有一身过硬的钳工本领,但是不满足在企业你这么点工资,进了民企拿高工资……
为什么这些人在矿山呆着就“死”,一走出去就“活”了呢?由于笔者是搞政工工作的,也学习了不少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发现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发展规划或者年度工作安排中,人才的培养是强调最多的一面,措施也是最系统的,工作也是最得力的,但是怎么留人无外乎“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云云,空话套话很中听,但实质是不是这样无从考究。
在我们三鑫公司,人才培养工作已经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层面,三鑫公司也被中国黄金集团定为人才培养基地,这项工作每年投入多少,多少人接受了再教育、再培训等都是有目标考核的,但是你怎么留人、留了什么人、留不留得住人这些是没有硬性规定的,也没有人去深入地过问。所以说,国企人才培养人人在做、都比着做,而且做得还不错,但是怎么留人的问题,却是“米汤洗竽头——糊里糊涂”。有的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想进国有企业的人才也很多,人才走了我再继续引进或培养。而这稀里糊涂的背后,隐藏的是企业机制的问题——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大搞一言堂、薪酬降易增难等等。
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问题还不很彻底,这对我们国有企业来说是一种桎梏。由于国企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在生产经营中过于注重业绩,对于企业管理的过程则鲜有涉及。企业管理者一方面大把地花着企业的钱来搞人才培养工程,另一方面却又在人为地制造矛盾或破坏留人环境。特别是当市场经济恶化,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时候,矛盾也就集中释放,这些受排挤、打压、待遇降低的人才毅然选择了跳槽。
国有企业的机制如果不活起来,人才留不住也是在情理之中,以后也会继续进入一手培养人才一手又在浪费人才的恶性循环,这对于当前党和国家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背景中,提倡的务实干事创业精神是相违背的。可以期待的是,国企改革已经正式吹响了集结号,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让我们的国企体制再灵活一点,培养和用好人才的环境再改善一点,到那时,也许我们的留不住人才的问题将不再是个问题了。(黄国强) 国企人才流失的确要要要思考了。黄老师结合自己企业的事例讲明观点,很有说服力。 感谢老师们的指正
回 1楼(笑看今朝) 的帖子
感谢李老师的点评 赶来学习。黄老师别客气啦!回 4楼(笑看今朝) 的帖子
哈哈哈,这么急啊,辛苦 引用第1楼笑看今朝于2015-11-28 20:26发表的:国企人才流失的确要要要思考了。黄老师结合自己企业的事例讲明观点,很有说服力。 p_w_picpath/back.gif
感谢白老师的支持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