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腊八
印象腊八•李晓波
腊八习俗始于佛门。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29岁那年舍弃王室的豪华生活,出家修行。由于他在苦行道中劳累过度,加之又饥又渴,昏倒在地。恰巧有位牧羊姑娘路过,将自己随身带的杂粮和瓜果用泉水熬成稀粥,喂给他喝。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献佛的活动也随之日益盛行起来。
在我国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祭礼。人们总在腊八这个新旧交替之时,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喝用各种配料煮成的腊八粥。哪怕是襁褓中的小儿,做母亲的也要喂他吃几口腊八粥,以寄托祛灾除病,人畜兴旺的心中夙愿。
正因此,腊八节,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里是全家老少辛劳一年之后团圆的节日。腊八粥,口口香浓里满满的,全是思念的味道。
四十几年了,我已经从懵懂小儿到为人夫、为人父,几十年来无论身在何处、身份如何演变,记忆里的腊八节,全是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全是浓浓的母爱。年幼记忆里,每年还没进入腊月,母亲就会早早的准备花生、绿豆、红豆、莲子以及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等。待到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起床,把前一天晚上精心挑选出来的各种食材放在鼎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煨。一个至今思来仍令人不觉莞而的细节仍如在眼前,那大概是我刚刚伸手够得着鼎锅锅盖的时候吧,我仰头看着锅里呼呼直往外冒的白气,侧耳听着“咕噜咕噜”有节奏的响声时,肚里被馋虫搅得像有只手在喉口又抓又挠一样,于是鬼使神差的跑到灶台边,四下瞅瞅没看到有大人,便找了一根小凳子然后取了个碗摇摇晃晃的爬了上去,正准备动手舀粥喝,抬头却刚好迎上进屋的母亲嗔怒的目光,于是赶紧爬下来,悻悻的看着母亲,“妈,我就想尝一小口,就一小口!”母亲慈爱的拍拍我的头,“傻孩子,没熟,怎么能尝嘛。一会儿熟了,让你吃个够。”
等待的时光是幸福而辛苦的,幸福在于对腊八粥的期待,母亲做的腊八粥时儿时记忆里最美的美味,腊八粥里鲜红的枣儿、黄白的莲子、翠绿的扁豆,以及都已经融在了粥里的桂圆、百合,每一样都在幸福的挑动着我的味蕾和神经;辛苦也源于对腊八粥的期待,美味的臆想挑动着神经的同时也挑战着耐力,小小的我正是在那个时候彻彻底底领会了度日如年这个成语的确切含义。
好不容易等到腊八粥熟了,眼看着母亲已经在开始往碗里盛粥了,欢欣鼓舞的跑上前去,却被母亲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别忙,待我们祭了菩萨和先人,才能吃。”于是眼巴巴地看着母亲盛了满满的四碗八宝粥并排摆在堂屋饭桌的上席,然后摆上供果,口中念念有词的在说着什么。而我,与弟弟毕恭毕敬地坐在离桌子一巴掌远的小凳子上,看着母亲跑来跑去操劳的背影,看着父亲凝重地往桌上的小酒杯里倒酒……肃穆庄严的感觉顿由心生。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祭祀结束,如蒙大赦的我们立即坐上桌子开吃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时候,一家人的温情全在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粥里了,而等待的所有辛苦似乎也在嘴唇的噏动中不知不觉消逝了。
随着年龄成长,参加工作后,我也曾经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但记忆最深刻的,始终是母亲熬的那碗八宝粥!
(作者单位:川煤集团广能公司李子垭南煤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