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1-17 22:42:54

职场需要低姿态

  职场的生存方式千千万万,其中的差别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姿态。 有气宇轩昂高高在上的大佬,就有牢骚满腹永远一副弱者形象的受气包;有长于分析决策的团队领航者,就有乐于为琐事奔忙的人民服务员;有始终端着咖啡从容应对压力的执行者,也有眉头紧锁东奔西突的工作狂。


  很多人都说,低姿态是职场成功的秘诀。万通地产CEO冯仑甚至总结出其中的智慧:创业时,我在地铺上睡了11年,后来意外发现睡地上有很多好处:贴着地面,特别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这么低。


  这话说得挺诚恳,也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初入职场时期或者事业起步阶段,低姿态确实是一种有效策略,能帮助你迅速融入团队、打消合作者的顾虑,继而在看似不经意间获得成功。


  姿态就是心理状态


  说起低姿态,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被屡屡告知,在办公室,千万要从扫地打水擦桌子跑腿儿之类的脏活累活做起。


  问题是,时至今日,这些机会多半都消失得差不多了:写字楼有独立的大厦物业负责保洁;每个公司都有茶水间,高端一点儿的甚至配有专人负责沏茶、煮咖啡;快递业前所未有地发达,一个电话就能完成手递手的物品交接。


  对职场新人来说,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难免困惑:这些活儿你们都干了,我怎么办?该去哪儿展示我的低姿态?


  所谓姿态,并不是说你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更重要的,它是你的行为和语言所传递出来的某种心理状态。加班时主动帮同事订盒饭,与人相处言语谦逊,抱着学习的目的像周围人请教,积极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其实你不用对谁点头哈腰,也不必把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大包大揽,只要尊重别人,尊重团队既有规则和秩序,接纳、学习而非挑战、批评甚至试图改造,假以时日,自然能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反观那些被诟病的失败案例,大致有着相似的脉络:要么是顶着名校光环的优秀毕业生,习惯性地把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套用在平日里的摸爬滚打上,然后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撕扯得痛不欲生;要么是出身外企或者“正规军”的各路精英,跳槽到小公司之后顿感不适,从制度设计到流程规范再到人员配置,总是忍不住指手画脚。


  如果仔细想想,他们抱怨的或许有些道理。问题是,上来就摆出一副“我比你强”“我来教你”的架势,怎么可能让人接受?




 发布者:濮阳百姓人才网

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1-17 22:43:07

他们输在了姿态上。


  不妨尝试另一种思路。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没有大企业具备的各种配套资源,小公司是如何在有限空间里谋得生存空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是以怎样一种方式在运转?这里的同事是不是比大公司员工更有“野外生存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和课本上的经典案例差别不小,但为什么却是这里的最优选择?


  降低姿态,你不仅会发现身边的每件事、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都值得去欣赏、借鉴,更重要的是,和同事相处起来也会变得容易许多。


  降低预期才能提高满意度


  低姿态还表现在,降低对自己的预期。


  一个朋友,赋闲数年之后,前阵子重出江湖。她曾经有过很不错的职业经历,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但毕竟远离市场多年,对时局的判断难免有些生疏。公司藏龙卧虎,年轻人不是海归就是名校研究生毕业,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都是超一流的。她知道,在这些年轻同事眼里,自己只是个过气的“老人”,没什么竞争力。


  朋友并不急于解释什么,也没打算证明给谁看。每次领导布置任务,别人都是拍胸脯,而她却总是留有余地:这事不好做,困难不少,我尽量。


  后来我们聊天,她笑着告诉我这叫管理领导的预期。“当你把姿态降低的时候,别人对你的期待自然也会有所下降。这时候,你交出和先前一样的成绩单,领导的满意度却会高出不少,你就更容易得到职场上的正面评价。”


  管理领导的预期,不是小聪明、小手腕,而是一种职场生存策略,依然需要你有很强的内功,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以及准时完成任务的能力。


  满意度=业绩/预期,这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公式。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努力达到一定程度难以取得突破的时候,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预期。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攻无不克的“全能王”,那么95分的成绩只能让你沮丧。同样是这个分数,如果你事先对自己的期待是80分,那么多出来的这15分,足够让你大大奖励自己一番。


  姿态降低是管理预期的最直接方式。谦虚低调,对人对事怀有敬畏心,这不仅是职场生存法则,更是生活的智慧。


  需要强调的是,管理预期应该避免走上歧途。我们经常会在职场上见到一类人,即便是和别人一样的工作量,他们也总是强调困难——身体不适、拖家带口、合作伙伴不配合,甚至堵车堵得心烦意乱。总之,每个人都随时可能遇到的小问题,到他这里就会成为天大的麻烦,甚至是影响业绩的借口。他们确实也在“留有余地”,但说真的,这种过于高调的抱怨,除了毁掉自己的职场形象之外,完全达不到管理他人期待的目的。


  因为,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姿态并不低——他们自视甚高,从来不怀疑自己。他们玩的心理游戏是,困难那么多,如果还能做得好,我就是个天才;如果做不好,那也不是我的错。

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6-1-17 22:43:31

为什么第一份工作这么重要呢?
  
   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


  具体是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举个例子来说,在父母和同学的眼中,A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来不做坏事。假如有一天他做了坏事,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事是他干的。再比如,B君平时是一个嘻嘻哈哈、做事不太正经的人,假如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和你说一件事,你也不会相信他。


  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这一观念同样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你的第一份工作会对你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你跳槽时,你的新雇主也会通过你的第一份工作经验来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曾经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想做策划,就找了一家广告公司。刚进公司时,因为文笔不错,被安排到了文案的位子上。而与他同时进去的另外一个人,恰恰因为文笔不好而被安排到了策划的位子上。后来她屡次想转行做策划,但都是因为前一份工作经验的影响,而始终没有得到转行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同样也是这种观念的影响。


  1)用人单位的成本考虑


  知道企业为什么招聘员工时,都要写上“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吗?因为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上岗,会很快为公司创造价值。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钱培训新员工吗?因为这帮人都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来找工作,没有长远规划,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而这项工作又不适合自己,他们会很快跳槽,企业的培训成本也付诸东流!


  知道转行为什么这么难吗?一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无法直接创造价值,二是培训起来也比较困难,心态已经失衡,思维已经固化。与其如此,倒不如招一名应届生,白纸一张,可塑性强,发展起来潜力更大。   每一份工作都是积累,这样才能让你越来越值钱。如果只是当成跳板,你迟早有一天会跳下悬崖。


  2)时间成本不允许


  现在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而当你让他们做一个职业规划时,他们又说自己还年轻,不着急。现实的问题是,能留给我们折腾的时间,真的是那么多吗?


  以北京为例。假如你23岁大学毕业,打算到30岁成家立业,这其中有7年的时间。如果你30岁结婚买房,包括首付、装修及婚礼支出,你最起码要准备30万元(这还是考虑把房子买在五环以外及房价不上涨的情况)。假如你年薪10万,除去生活成本,一年攒7万,那么,你要攒4年。但如果你要达到年薪10万,你最起码要有3年可持续的经验积累。(这里所说的“可持续”,指的是你在一份工作上积累3年以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一年半载就跳槽一次,要想达到这个待遇,基本上无望。当然,个别大牛的人除外,这里只考虑80%的普通人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7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你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瞎折腾两三年。如果你真的折腾了,想要再回到正道上,你与别人的差距已经拉开了3年甚至更长。我遇到一个案例,工作2年,无目标,到了第三年,才基本上算确定了方向。而与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中,有人经过3年的积累,现在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上,年薪10万。


  这样算下来,你的时间,真的有那么充裕吗?即使你不犯错,7年的时间,也仅仅保证你生存的资本。稍微一出错,你就会滑向“破产”的边缘。   让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有进步。工作10年,重复9年,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还有的人会说,“‘先就业再择业’也无所谓,我当年就是这样做的,现在还不照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这种说法,我的观点是:


  1)、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你要知道,很多人因为第一份工作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思想上对工作和社会形成了一些负面的认识,这些认识会阻碍他继续前进。


  2)、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又为什么非要走弯路浪费时间呢?


  3)、有可能由此而引发“习惯性跳槽”。很多人第一份工作选择不利,于是就跳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跳槽”,心态严重变形,无论跳到什么岗位上,都无法安定下来。这种情况,更可怕,影响也更糟糕!


 发布者:濮阳百姓人才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场需要低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