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st 发表于 2016-1-26 15:57:49

淄川:乡愁中的古村经济

面积为全国万分之一的县级区,传统村落集中扎堆,国家级省级达到19个---
淄川:乡愁中的古村经济

古朴的麦秸草房、岁月侵染的石碾石磨、光滑的青石板路、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也许就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吧。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和梦泉村的成功在于时刻努力的保存着自己的乡村记忆。而它们只是全区传统村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淄川区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成绩颇为喜人:2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7个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为什么会扎堆淄川?乡愁如何留住?又如何开发利用?
保护:留住老味道
老宅院连方成片的村子就是古村落。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一个县级区怎会拥有如此多的传统村落资源?这实属难得也绝非偶然。
与其他地区相比,淄川区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东南部位于鲁中山区,山头众多,大大小小的村落星罗棋布,而受制于交通等问题,这些小村落难以发展起来,这为传统村落的保留创造了条件。
“你看我们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来到“石头村”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村书记李春敬指着一排老房子说。而和它一起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梦泉村亦是如此,所有房屋统一用青石建造。
“山区条件差,没有人愿意来买或者开发这些老房子,这反而保护了古院落的完整。”李春敬高兴地说。现如今留下来的老房、旧巷还有草屋、石檐、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特有的风韵,体现了先人们生活的印记,也承载了一代人儿时的美好记忆。
“我们就是要保护古村,留住那些老味道。”梦泉村村书记李兴贵说。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区、镇、村三级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出台保护办法、制定规划方案、努力修缮、吸引青年人回村等方式,为人们保留下那份美丽的乡愁。
如今,淄川人保护古村落以延续民俗民风血脉、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意识已经苏醒,但如何留住古建筑的同时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淄川在探索。
传承:唤醒村文化
2015年12月9日晚上6点30分,尽管天气寒冷,但在淄川区双杨镇月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津津有味的欣赏聊斋俚曲戏《王六郎》,并不时爆出阵阵喝彩声。“这是第100场进村演出,我们要将聊斋俚曲发扬光大。”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常务副团长李兰珉说。
蒲家庄的聊斋园内,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正演唱俚曲,游客在品茗之际,欣赏着悠扬动听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诗情画意之中。
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也需让新风气吹进来,唤醒那沉睡的历史文化。
淄川有各种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吕剧《王定宝借当》、剪纸、蝴蝶舞、反贴肉烧饼等都是村落文化的代表,最为典型的就是聊斋文化和齐长城,其中聊斋俚曲、孟姜女哭长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蒲松龄故居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不让这些文化瑰宝失传,淄川区先后建设聊斋纪念馆、将聊斋俚曲课列为区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成立聊斋俚曲艺术团进村下乡演出、举办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和蒲松龄文艺奖;整合齐长城、孟姜女、蒲松龄等文化资源,打造总投资30亿元的齐长城文化旅游项目,电视连续剧《齐长城保卫战》即将在马鞍山实地拍摄,根据《聊斋志异》小说创作的大型魔幻5D电影正在筹拍……
文化是水,唯有流动的古村落文化才能永葆生机。所以,走近古村落,用了解和传承,让现代人在门缝中欣赏古村之美。
旅游:激活村经济
树在家中,村在林中,这是古村落独有的如画美景。画家挥毫泼墨、拍客按动快门、驴友争先目睹,并时有影像文字见诸报端。但古村落里的一石一木,无法长时间地经受风雨霜雪的侵蚀。
近年来,淄川区立足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乡村游、文化旅游等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为略显颓态的古村注入新活力。
而对古村落的保护,群众也由原先的“抵触”变成了“拥护”,这是为何?以上端士村为例,每年能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村民们靠卖小米、樱桃等农副产品,年收入翻番。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也可以坐在家门口,卖点鸡蛋和土特产品赚钱了。王化军原来是后沟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如今,他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家人山庄”, 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
在古村经济的拉动下,蒲家庄建设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举办花灯会等带动聊斋游;而梦泉村建成了3A级旅游风景区;上端士村建设的2A级的云明山风景区,各个农家乐应需而生。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全国推广的“梦泉模式”。梦泉村依托资源优势建立梦泉风景区,采用“公司经营、农民参与”的模式,让农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中来。景区中有乡村、乡村中有景区,使游客既能登山观齐长城寻古探幽,又能在果园里赏花摘果享受绿色自然,同时又能体验山村的乡俗风情,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带动百姓致富,可谓一举多得。
(闫盛霆 仇慧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淄川:乡愁中的古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