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放心”馒头摆上百姓餐桌
1月29日上午不到11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服装城附近的新星民安快餐厅前就排起了长队。拿着“战利品”—热气腾腾、散发麦香的“民安”馒头,47岁的弘泰洗化老板张云燕喜滋滋的说:“民安馒头口感好,吃着也放心,来晚了根本买不着。”而此时,位于淄矿集团宿舍区附近的“民安”馒头销售厅,不到一个小时1000多个馒头一售而空,望着空空的馒头筐不少居民还因为来晚了而抱憾。
作为老百姓日常三餐的主食,司空见惯的小馒头在淄川为何如此受欢迎?“这得益于我们创新馒头加工和销售方式,大力实施放心馒头主食工业化工程。”淄川区粮食局局长杨其柯道出了奥秘所在。
政企联动 蒸出百姓放心的好馒头
民以食为天。对于喜好面食的北方人来说,馒头虽小,却是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必备主食。让群众吃上放心馒头,是事关民生的大事。
淄川城区共有12.13万人,日需馒头18.2吨。而范围内大小生产业户仅有50余家,日产馒头11吨。刚性需求缺口大,而且多数是“家庭小作坊”,效率低、产量少、质量不稳定等先天不足,成为妨碍放心馒头摆上百姓餐桌的拦路虎。
为此,自2013年开始,淄川区粮食局在放心粮油示范店创建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提出并实施“放心馒头主食工业化工程”。对全区128家馒头加工点进行筛查,选择了具备产业化业态的新星集团“民安”馒头,重点培育扶持。他们多次组织企业负责人到烟台蓝白、章丘荣元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聘请专家优化工艺流程,增扩生产车间1500平方米,投资100多万元引进1条多功能加工生产线,实现了馒头制作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主食产品产能翻番,日产馒头5万个,达到城区需求量30%。
2014年该局争取20万元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专营店、示范销售店给予阶段性补贴,每个馒头让利5分钱,鼓励网点加大经营数量,拓展市场空间。如今,“民安”馒头日销量递增5%,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由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的“放心馒头”,仅仅一年时间,淄川百姓就吃上了“瘾”,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了“民安”馒头的“铁杆粉丝”。
创新方式 一切为了满足百姓需求
“民安”馒头靠哪些因素让大家放心呢?笔者来到位于新星大酒店后院的民安馒头生产基地,“零距离”见证了“放心馒头”的生产过程。
在自动化智能馒头生产线前,工人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忙碌着。面粉被倒进料桶后,只需根据不同需求开启不同的按钮,自动注水、和面、压面、整形……数分钟后,馒头“新鲜”下线,即可摆入蒸车、进醒房进行醒发,最后进入蒸柜进行蒸制。
“原先的馒头都是手工制作,日产还不到1000个。自从2013年4月新上这条自动化的智能生产线后,现在1小时就产3500个馒头,日产5万个。此外,我们还生产花卷、年糕等27余种食品。”新星民安馒头加工配送中心经理周红玲说。
般阳生活区、海天大酒店、舜泰电动车……每个贴有不同标签的馒头箱被装入配送货车,送往不同的销售网点。据悉,为了更大的方便群众,淄川创新实行“1+X”的网点配送模式。即:1个主食加工中心;X个各类销售网点,销售网点包括实体店、示范销售店、馒头专营点。现购置箱式配送货车7辆,设置“民安”馒头实体店20处,专营店4个,示范销售店69个,配备流动式销售厅(车)21个、经营网点达到191个,覆盖全区13个镇、街道,并发展17个二级批发网点,极大地满足了百姓需求。
“民安馒头真正实现了从传统作坊向工业化智能生产的跨越,从原点销售向‘1+X’网点配送模式的拓展。”杨其柯说。
严格把关 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面粉供应商:山东华信面粉有限公司。花生油供应商:山东鲁花集团商贸有限公司,服务监督电话……在张博路附近的一处新星民安快餐店内,墙上张贴的《新星民安快餐承诺书》格外引人注目。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如何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淄川区粮食局一直在努力探索。“民安”馒头如何让群众放心?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为了保证馒头品质,淄川区粮食局联合卫生、工商、质监等11个部门,发挥联合监管优势,定期对原材料采购、馒头生产、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引导企业打造“食为天”品牌的放心主食。
“我们要求生产企业建立台账,严格实行备查登记、索证索票、质量追溯等制度,实现生产加工全过程原材料添加使用公开透明化。”淄川粮食局工会主席魏萍介绍说。
据悉,他们还根据《淄川区粮食企业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办法》,聘请21名社会监督员,分ABCD四个等级对馒头加工企业给予动态评价。制定《放心馒头店管理办法》,与企业签订《安全承诺书》,店内显著位置悬挂《服务承诺》、《标准规范》等,做到服务先行、管理跟进、执法保障,确保对放心馒头主食工业化实现“无缝隙”质量安全监管,真正把“放心馒头”这事儿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图为新星民安馒头加工配送中心职工正在生产线上加工馒头。
(闫盛霆 仇慧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