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里的“石头村”--探访中国传统村落上端士村
1月29日,驱车来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东部山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太河镇上端士村,连日来的晴暖依旧未能消除大山深处皑皑白雪的痕迹,由于天气寒冷,没有游客打扰的小山村反而比往日多了几分宁静与和谐。石头文化成就古村落
历史悠久的石头房子、蜿蜒崎岖的石板小路、浸染岁月的石碾石磨......来到上端士村的第一印象就是石头多。这个始建于明初的小山村简直就是一个石头的世界。300多座石房都是顺乎山势建造,当地人称“围山转”。
对于村里的老人来说,他们的“乡村记忆”中石头就是穷的写照。曾几何时,当山外的村子建起一片片红瓦白墙的平房时,“土”到掉渣的石屋成了贫穷的代名词,重重的压在人们的心口。
“别看现在是宝贝,有好些年穷得让老百姓恨得慌。见识了山外的柏油路、大楼房,再回到村里看每一块青石板、茅草房都仿佛刻着一个大大的穷字。”村书记李春敬回忆说。
直到2007年,村里来了个叫宫六朝的画家,大家才明白了石头的宝贵。打那开始,村里接待写生、画画的老师学生每年都得二三十拨,游客好几万人,成了有名的“画家村”。
沿着古巷来到一处石屋前,院内白色的洗衣机“轰隆隆”的在工作,石碾旁晾晒着一大盆自家灌的香肠,53岁的女主人朱桂霞正忙着晾晒刚洗好的床单、被罩......一派忙年的节奏。“现在日子好了,电视、冰箱等现代家具一点不比城里差,俺这里的水、空气却比城里的好。以前大家都想出去,现在反而纷纷回来住。”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现如今的上端士,村民依靠农家乐、卖土特产等,腰包逐渐鼓起来了。村里有了物业、保安,配上了专门的环卫人员,污水实现全处理,电网线缆全部走地下。开春后,家家户户就可用上自来水,民俗博物馆和李氏庄园正在筹建中。
民俗传承奏响和谐曲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街,总能感受村子的静谧和厚重。脚踩在被雪覆盖的石板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与传说。
来到村中央,粗壮的古槐历经数百年沧桑依旧挺拔。“这就是武举楼。”李春敬指着古槐旁一座十几米高的明清风格的石楼说。虽然青砖构成的门楼框架已被风雨剥蚀得遍体鳞伤,但墙壁上的六棱墙砖依然清晰可辨。这就是吕剧《王定保借当》中李武举的居所。
关于李武举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说李武举曾为百姓办过不少好事,为官公正清明、断案如神,只因《王定保借当》剧情的需要,将其描绘成反面人物。 另一个则说李武举排行老五,外号“李五局”,此人专干些坑蒙拐骗、欺男霸女的勾当,符合《王定保借当》中李武举的作为。
在上端士的那些传说里,李半仙的传说总是让当地人津津乐道。村里的老人说,李半仙确有其人,真名李吉清,是一名游医,在附近的山村四处行医,且经常帮村民看风水、改良农作物品种,在当地备受推崇,以至于后来被神话了。如今的太河镇峨庄片区不少村里都流传着他的故事。无论李武举还是李半仙,他们的故事真假难辨,但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宝贵的人文资源。
“村周围的山上还有不少庙宇,关帝庙、三官庙、白衣庙、云峰观等.”村民李贤成说。尤其是作为宗教圣地的云峰观是文物保护单位,每逢李吉清诞辰五月五日和农历九月十日有重大庙会,大伙儿都赶来祭拜。庙宇众多的背后反映出村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谦恭,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
保护开发拓宽富民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端士秀丽的风景、厚重的文化积淀注定它必将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如今村子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和艺术家前来写生。
同时,村里把土地流转过来发展核桃、樱桃等特色产业,保护性开发2A级的云明山风景区。在这里游客春天踏青赏花、夏天体验休闲采摘、秋天欣赏满山红叶,在青石街上拍拍照、推推石碾,一切都那么新鲜、好玩。
“姑娘,买点柿饼或花椒皮吧?”78岁的李月兰和79岁的李子厚老两口把笔者当成了游客,一见面就问。笔者买了2斤花椒皮,大娘一下挣了50元钱笑的合不拢嘴。当听说要给他们拍照时,老两口很高兴,还特意整理了一下衣服。他们告诉记者,年龄大了,行走不方便,就在家门口卖点山鸡蛋、小米等土特产,收入很不错。
据悉,村里许多人尤其是老人都在景区内摆摊卖些土特产,还有人办起了农家乐,村民的收入翻倍增加。
上端士的村民爱树如命,管砍树叫“杀树”,在他们心目中,那些古树都是有灵气的。如今全村至少有上百棵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梨树。产的梨当地人称端士梨,是淄博池梨的一个品种,非常脆、核小、糖分高、水分大,每棵树能产400余斤,销路非常好,是村民的一大致富途径。
笔者发现,村里许多老房子的屋顶都被厚厚的暖席盖住了,个别屋角有些新鲜、整齐的麦秸露在外面。这是干啥?“我们这是在修缮老房子,一层麦秸、一层黄泥,真正做到修旧如旧。村子最值钱的就是这些老房子,一旦老房子没有了,村子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灵魂。搞开发旅游,前提就是保护好古村子。”李春敬解释说。他们希望通过旅游开发过上更好的日子,但绝不愿意以牺牲村庄的原生态为代价。
图一、这样的石阶石房子随处可见。
图二、这样的石阶石房子随处可见。
图三、村民朱桂霞晾晒床单,身后的石房子清晰可见。
(闫盛霆 仇慧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