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
平淡无几的日子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单位、家庭“两点一线”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有滋有味的小日子,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生活中获取点滴幸福,我愿意这样一直慢慢变老。一场“寒冬”,却扰乱了心里的宁静与踏实。
煤企欠薪分流、停产放假的消息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每每看到,心情都会格外低沉。作为“矿二代”和矿嫂的我,生活和工作早就和煤矿融为了一体,它对于我来说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它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梦想开启的地方。
曾经红红火火的煤炭行业,怎么一下就变得这么萧条了呢?其实原因都懂的,只是心里一时接受不了。记得,读过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路耀华的《煤炭人的豪气与怨气》一文,那是一个老煤炭人的仗义执言,让人不禁对煤炭人的卓越贡献和崇高精神感到自豪,也为煤炭人艰辛付出和种种磨难感到心酸。
经常听父亲说,刚建矿时,没有机械装备、缺乏技术,他们硬是凭借一双大手、一把铁锨,把煤从百米井下挖出。那双攉煤的双手长满了老茧,那副扛梁的肩膀留下了深深的凹痕。父亲和他的工友们以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道道井巷之间,挖掘乌金,成了他们的光荣使命。当国家每一次发出号召“需要煤炭”时,他们都会争先恐后、昼夜奋战,疲倦的脸上写满的是担当。
不时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向侃侃而谈的父亲,再谈起煤矿时变得支吾其词了。他的一双儿女都在煤矿上班,他怎么会不关注如今的煤炭形势呢,或许他怕自己关心则乱吧。每次聊天中,总觉得空气中多了一份凝重,这种感觉让人压抑。“会好起来的”是每次聊天的结束语,这是互相宽慰,更是对于未来的期许。
“效益不好了,再回家千万别买东西了。”每次回娘家时,这是母亲说的最多的话。而当我走的时候,母亲都要拎着大包小包送到车上,生鲜果蔬一应俱全。“你闺女现在有班上,有钱挣,饿不着的。”我看着被堆得满满的后备箱,莞尔一笑,不禁嘟囔起来。我知道那是母亲的爱,更是“寒冬”里的暖。
今年过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煤炭形势。我最怕的就是和不是从事煤矿工作的亲友聊天,“你们现在工资怎么样?”他们关切的眼神里仿佛流露着同情,潜台词就是“听说煤矿现在不行了”,或许是我太敏感了,总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下意识地嘴角上扬,“我们大屯还不错,工资都是照常发的。”说完这句话,好像那颗蜷缩的心慢慢舒展开来,神情更是骄傲的。
大屯这座矿山,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骄傲,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羡慕的目光。一个成熟的人不会留恋于过去,而是考虑如何走好眼下的路。人的一生不会永远风平浪静,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同样我们的企业正面临着一道“坎”。《离骚》中有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许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境。企业在寻求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个人在选择岗位创效兼职创收,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渡“寒冬”。
不久前,我也通过“创业”开始了“自救”。从厂家批发了一些折叠储物凳,每天吃过晚饭,就到附近小区去练摊。刚出门心里都很忐忑,怕遇到熟人,还怕无人问津。还好第一天就开张了,虽然两个小时仅卖出去一个,只挣了几块钱,但兴奋了很长时间,后来每天都能卖出去几个,一周就把进的货卖完了,挣了一百多钱。赚钱多少无所谓,重要多了一份历练,也让自己找回了自信。有人说我们上班族就像被圈养的小鸟,当笼门打开时,我欣喜地发现自己还会飞。
身边有很多人在八小时之外当起了“创客”,他们说用自己的双手挣钱不丢人,有的开微店,有的打零工,有的做兼职,在我们矿区刮起了创业创收的新风。敢于打破安逸的生活,从容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没有自艾自怜,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工作外辛苦打拼,让矿山焕发出新的活力。
“寒冬”里,有过迷惘,有过彷徨,也有过恐惧,后来渐渐懂得,“过冬”是成长过程中必修的功课,虽然它会让一些体质虚弱的生命个体遭到淘汰,但过也会让人变得更加清醒,学会在残酷的环境里积蓄能量,等待春天奋起勃发。(宗慧芹) 学习宗老师的好文 宗老师的好文已被平台推送到平台微信公众号啦,欢迎老师关注转发,也期待其他友友关注哦,这样您的好文也会在我们的微信中推送出来。
扫扫图片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