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话猴
猴年话猴猴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类的动物,与人类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达尔文和赫胥黎的学说,使人类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猴子的轻灵黠慧,也确实惹人喜爱。自从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乐观豪迈的孙悟空,使猴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充分的张扬,并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白虎通》云:猴,候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古人将能在指间笔筒嘻戏的“墨猴”、捕鼠胜猫的蒙颂、最常见的猕猴、身形较大的猩猩、长臂猿、狒狒以及传说中体型巨大、能食猿的“独”,皆归于猿属。其名称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种。
流行2200多年的干支纪年法中,猴与“申”相配。有研究者认为,“申”字造字之初,象两只母猴相对之形。对耶错耶?只有造字的苍颉老先生知道了。
郭沫若先生考证,从神话人物帝喾为动物神祗猴,可以推断猴曾被当作原始图腾。他还进一步认为,猴最初还会是殷人的图腾。殷人认为自己部族的“高祖”是猴,倒是暗合进化论的观点。
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猴子曾当过图腾,但一直视猴子为吉祥物。猴之吉祥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为此人们还创造了许多吉祥图案。例如猴骑马上的“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负子的“辈辈封侯”等。这些图案常见于古代官府屏、壁之上,也见于画稿、文具、什器、玉雕上。
古书上说,狙,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俗亦称马留,梵书谓之摩斯咤。旧时中国西南高原上的行商,驱赶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一猴同行。据说,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于是,民间也有猴能避马瘟之说,猴也得了“避马瘟”之别号。《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避马瘟”之谐音),令其掌管天马,应该说是“专业对口”。老孙嫌科级待遇太低,另当别论,但猴子是防止瘟疫的吉祥物,确是事实。
现在5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
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自己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妆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付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吡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猴戏剧目中永远的主角。他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的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一直令观众赞叹不已。以他为主角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曾荣获国际大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也得到海内外的广泛好评。
孙悟空在戏曲、动画、电视荧屏上的武打招数,来自于中国武术中的猴拳和猴棍。在猴拳套路中,武士模仿猴子,满场奔蹿,有时四肢着地,有时抓耳挠腮,活灵活现一副猴样。练猴棍者打斗之中杂以戏谑,有时把棍一立,竟如猴攀树一样迅速爬上去,在棍端做个猴子望天的动作。猴拳、猴棍在武术中并非花架子,实战中颇有功效。动作敏捷,身形收小,正好避实就虚,常使敌手攻击落空,展闪腾挪之间,却可东抓一把,西挠一下,打到关键部位,也能致敌于死命。特别是猴棍,打好了神出鬼没。让人联想起孙悟空的大展“猴”威。
猴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湖南长沙出土的汉帛画中有“木(沐)侯(猴)灌”的名目和图形,可视为猴拳的滥觞。三国时华陀创造的“五禽戏”,也有模仿猿猴的动作,对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为广泛流行于长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拳种。猴棍至少也应该成型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