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花的心 发表于 2016-3-5 10:21:23

惊蛰日的惊思

惊蛰日的惊思
这是2016年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时下时停,泛起淡淡的烟雾,似纱似云笼罩着高楼大厦,大树小桥,行人车辆。
看着眼前的一切,陡然想起,今天是惊蛰,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在这一天,地下蛰伏冬眠的动物被惊醒,气温逐步上升,农民拿起锄头,把新一年的希望播种。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春日景色初呈现。这隐约的雷声,虽然很小,落在我的心头却已是雷霆万钧,儿子今天的言行就是这似有还的雷,惊醒迷蒙的我,让我重新审视曾经的想法,观念。
早上,送孩子到补习班的路上,路过一个早市,远远看到前面有一个老人,推着满满一车菜,正吃力的往台阶上推,她先后退一步,将车快速前推,想冲上去,可只上半个车圈,车就后退了回来,把她顶的连连倒退。稳住后,她有将右腿后弓,弯腰,撅腚,身体前倾,用肩头顶着车把,拼尽全力往上推,怎奈人老力衰,她又失败了。就在她再一次弯下腰时,我身边的儿子一改往日的慢条斯理,快速跑过去,走到车前,抬起车头,后退一拉,车就上来了。老人一边卸菜一边夸儿子,儿子不好意思地低头匆匆离开。
我追上儿子调侃道:“行啊,儿子,知道今天不光是惊蛰,还是雷锋纪念日,跑这学雷锋做好事来了。”
儿子一脸迷惘地问:“什么雷锋纪念日,雷锋我知道,你告诉过我,一个舍己救人总做好事的人。可我不知道什么纪念日,不是你说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吗?”
“你们学校今年没宣传吗?没搞关于雷锋纪念日的活动吗?”我疑惑。
他摇摇头。
看着高大的儿子,我心里沉睡的雷锋纪念日活动记忆一点点漫上来,如潮一般席卷整个脑海。
那时候每到雷锋纪念日,学校早早就会要求同学看关于雷锋事迹的书籍,写日记,写读后感,并且每到纪念日那天学校就会组织我们走上街头义务劳动。但,当时这让我很反感,觉得这些活动太流于形式,没有意义。学雷锋,应该体现在平日的坚持,如雷锋一样,数年,或数十年如一,学雷锋并不是一定要做什么大事,而是努力做好身边的没一件小事.比如说,在路上或学校楼梯上看到垃圾,可以顺手将它捡起来,投入垃圾箱内;在车上,看到老人,孕妇和小孩或是残疾人,可以给他们让座;或是在路上碰到什么事可以顺手帮他们一下;再者你可以去外面义务劳动。
头戴军帽、手持钢枪的战士雷锋,是那个年代不折不扣的全民偶像,他朴实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公共场所,他的故事和日记里的句子为人所津津乐道。在很长时间里,“学雷锋”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具象化,引领和鼓舞人们积极助人为乐,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如今看来,这些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在我记住它无聊的同时,还将雷锋精神镌刻在我的心上,让我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都能践行履诺,并言传身教让儿子传承下去。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在人们心中逐渐淡薄,这种精神神也日渐退化。这样一个人民熟悉的老朋友,他的画像却悄然淡出视线,似乎渐行渐远,难免令人心生感慨。
儿子今天的言行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精神的传承需要大肆的宣传,需要表面枯燥内心丰富的活动,甚至是一张简单的画报作为载体。一种精神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最高的境界是内化于心,体现为进入文明的血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载体,具体而言,仪式化、符号化的“形式”是很有必要的。
希望能有一道惊雷惊醒每一个人意识到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性。
希望雷锋精神能穿越历史烟云,历久弥新;能历经时代风雨,更臻醇厚;能排除千难万苦,天长地久。
更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即使不谈雷锋也能处处是雷锋。

                                                                             (孟兰)

屈联西 发表于 2016-3-5 21:23:12

挺好的故事

无情 发表于 2016-3-7 22:14:4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惊蛰日的惊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