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的变迁
家宴的变迁春节到了,各家要根据自家亲戚多少,量体裁衣置办年货。年货分为食材、酒水和礼品。
儿童时代,每年的初五早早起床,吃过早饭,穿上新衣服,带上15个小烙馍,在崎岖的山路上徒步两个小时去大姐家走亲戚,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要提前一个小时出发,目的是中午能吃上一顿好饭,立即返回,每天只能走一家亲戚。在崎岖的道路上徒步、用肩背礼物、正月初十之前仍走亲戚成了过年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弟姐妹相继成家、生子,家庭人员不断增多,兄妹之间互相走动成了一个话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庭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走亲戚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借春节放假之机找个理由聚一聚成了主题,吃饱喝好逐渐被淡化。
1999年,我们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商谈“打破传统观念,改革家宴风俗”议题,借鉴其他家庭的成功经验,制订了所谓的“家规约定”并试运行。规定:兄弟姐妹实行大聚会,每年由一家承办,准备酒席和必要的娱乐项目,其他家庭作为客人,每家拿一至二百元赴宴,来去两手空空;这样既节省购买礼品的时间,又避免买住不称心的年货,同时又减少途中携带礼品的不便,可谓一举三得。
2000年正月初五,在大多数家庭还采取传统的一对一走亲戚模式的情况下,我大姐带头开始尝试“家宴”改革成果,10:30兄弟姐妹全家倾巢出动,40余人齐聚一堂;大姐请了个上门做菜,庭院里放上五桌酒席,鸡、鸭、鱼、肉、烟、酒一并摆上;中午12:00,准时开席,大家尽情的吃、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姐夫和哥哥借酒畅谈一年来的得与失,畅想来年的计划;14:00,酒席结束,长辈们拉住晚辈的手,开始和侄儿、外甥拉家常,问问工作、谈谈学习,晚辈则大姑、大伯叫个不停,压岁钱源源不断的流进自己的口袋里;年龄稍大一点的侄儿和外甥们,支起扑克摊,兴高采烈的玩起“斗地主”,你两元、我五元轮番上阵,笑声不断,其乐融融;16:30,亲戚们陆续开始回家;18:00,姐夫将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10余家亲戚只需一天时间就走完,省去了你来我家、我再去你家回节的环节。
大姐盘点“家宴”收支情况,每桌320元,五桌支出1600元,收入1300元,收支相抵只花了300元;以往过年支出均在1500元左右,省去1200元,以此类推,兄弟姐妹年节约开支约1万余元。
2016年的正月初五,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完成家庭大聚会,经过轮替承办,击鼓传花,我们的“家宴”改革已经成功举办6次,取得了理想效果。
改革“家宴”模式,省去的是时间、节约的是支出、带来的是省心,提高的是效率。
(韩升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