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那座孤独的坟茔
山脚下那座孤独的坟茔郭建富清明时节,轻风细雨洒清明,红花绿柳寄哀思。在村后山脚下的一蓬衰草中,静静的拢着一座坟茔,没有苍松翠柏,没有鸟语花香,显得无限凄凉和悲沧。那座坟茔中埋着我的奶奶,我那见过面却又毫无记忆的奶奶,孤寂一人,无人相伴。
爷爷早年逃荒在外,一去便杳无音信,纤弱的奶奶一开始总是盼望,盼望着爷爷的归来,她虔诚地焚香祈愿,向神灵祈求,祈求远在他乡的爷爷能够早日平安归来。一年,两年......爷爷依然没有消息,就像一片随风飘走的云朵,没有踪影。后来,奶奶觉得无望,便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流思念、泪、哭泣。爱与恨,思念与孤寂都在漫漫长夜中化做泪水悄悄流去。
爷爷走的那年姑姑两岁,三叔四岁,二叔八岁。我的父亲是家中长子,那年刚刚年满十岁,四个年幼无知的孩子并不知道母亲的艰辛和痛苦,整日里闹着要吃要穿,生活一度拮据,还的靠奶奶娘家人的救济才能勉强度日。为了生计,奶奶在泪水和思念中变得刚强起来,白天和男人们一起去地里干活,挣工分糊口,夜里在昏暗的油灯下纺花、织布、做鞋,每天都会熬到深夜。她那柔弱的肩头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维持着风雨飘摇的家庭。奶奶是个小脚女人,比起那些大脚的男人,干起活来很是吃力,一天下来腿脚肿的不行。每天晚上回到家中还得照顾四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那些年,奶奶整日以泪洗面,但她从未在人前流过泪。队长看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也觉得可怜,便安排一些轻活让奶奶干。
屋漏偏遇连阴雨,行船偏遇顶头风。姑姑五岁那年,有次发高烧,当时医疗条件也差,几天来高烧不止,奶奶一个人急得不行。不知从哪得知一偏方,心急如焚的奶奶便让姑姑喝下自己熬的“中药”,过了几天,姑姑的烧退了,耳朵却听不清楚了,几近失聪。遇到这个现实,奶奶嚎啕大哭,搂着姑姑痛声哭道:孩子他爹,我们的日子怎么过呀,你死到外头不要回来了。她无限悔恨的的说,是她害了自己的女儿,是她对不起远在他乡的爷爷,没照顾好女儿,毁了她的一生,这件事也让她一生都感到内疚。后来直到临终,她还念念不忘,交待我爸爸一定要照顾好姑姑,这件事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为了家庭的生活,父亲十二岁那年便回家劳动,养活弟妹,维持生计,日子一天天在煎熬中度过。又过三年,父亲十五岁那年,随着招工来到厂里上班。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还是个孩子的父亲受不了厂里的苦、累,第二天,走了二十几里路回到家中,对奶奶说再也不去厂里了,奶奶听后随手给了他一记耳光,随之,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后来听父亲说,那次奶奶哭得特别伤心,撕心裂肺,那是她忍受不了对爷爷的思念与生活的重压,那是她痛苦而无奈的宣泄。同时,也是对父亲的疼爱与爱怜。为了生计,被逼无奈的奶奶打了父亲,这是唯一一次,这一耳光却在她的心里疼了一辈子。为了这个残缺的家庭能维持下去,这副担子毫无疑问还是落在了父亲的肩头,别无选择。第二天父亲又回到了厂里,临别时,奶奶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泪流满面,心如刀割。
父亲有了工作,家境逐渐好转,叔叔和姑姑也相继长大成人,生活变得有了希望。奶奶常教导我的父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活得有志气,再穷再难也要有骨气,不能走歪门邪道,要堂堂正正做人,走过后不要让人指脊梁骨。姑姑和叔叔他们虽说没有多大成就,但在村里名声很好。父亲在厂里多次被评为劳模,还入了党,取得多项殊荣。我两岁那年的夏天,奶奶因病撒手而去,带着对爷爷的无尽思念,带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年她75岁,临终前,她再三交待父亲:一定要好好照看弟妹,特别是姑姑,那是她永远放不下的痛。另外,爷爷一有消息,一定先到她的坟头告诉她,好让她安心而睡。她还说,一定要把她葬在村后的山脚下,那样,爷爷回来时她能最先看到,然而,直到现在,爷爷依然没有音信,黄土下的奶奶不知是否能安然睡去?一大家人怀着深深的爱恋与悲痛把奶奶葬在了山脚下,了了她的心愿。山脚下一座孤坟,那样孤寂,那样平静,她一个人静静的在山脚下等待着,等待着爷爷的归来。
又到清明,我又一次来到奶奶的坟前,看着那孤寂而凄凉的坟头,心头一阵酸楚,眼泪夺眶而出,为了奶奶的坚强,也为奶奶心中那不灭的爱情。我双膝跪地,磕头表哀思。
一位伟大的女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