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6-5-18 17:03:59

孤东注聚大队:“四课堂”培训更吸“睛”左东玲
中石化胜利油田孤东注聚大队责任技师王来庆突然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这个大队5月16日举办的“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培训班。让王来庆恍然大悟的,是首席工程师顾永强对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的阐述——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就是提高注入剂的黏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就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洗出“躲”在岩石缝隙里、注水驱不动的石油,包括残余油。
以往,我国企业的职工培训方式比较单调,授课方式死板,课堂难抓住受训者的心等,已成众人谈起培训时议论纷纷的弊端,可如何改善课堂气氛,活跃受训者思维、吸引他们的眼球呢?如何提高培训效果不让高额培训经费打“水漂”呢?2016年以来,孤东注聚大队不拘泥于传统培训模式,而是另辟蹊径,采取“四课堂”——固定课堂、互动课堂、流动课堂、成果讲堂的培训模式,让受训者感受到了“拔苗助长”的快感,职工技能素质有了快速提升。
固定课堂,这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但传统并不意味着陈旧,该大队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应用于职工培训当中,采用多元化、多媒体、多手段,将复杂的三次采油驱油机理、设备原理、工艺流程操作等课程用浅显、具有动感的PPT图片和视频形象地展示出来,一线职工对知识的掌握从原来的似懂非懂到现在的一清二楚,连从未接触过三采知识的新转岗职工都听得有滋有味。上面提到的“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培训班实际上就是固定课堂的一种。
互动课堂,有来有往方为“互”,职工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教学互动,增加了职工的参与性,让职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教师现场答疑。相互间观点虽偶有碰撞,有交锋,却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也引起了职工更多的思考,使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同时该大队多次组织青工对抗赛,在比武中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还将岗位练兵活动由平面发展为立体,在岗位中开辟练兵区,使职工“英雄有用武之地”,把理论和实际真正的结合起来。
流动课堂,讲技能培训到岗位。将课堂设在井场上、泵房里、设备旁,采取培训教师、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和职工互动的形式,做到“讲解有实物、分析有对比、落实有效果”,逐步把三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生产实际之中。针对一线新职工多、倒班职工多,素质参差不齐等具体情况,通过组织流动培训小组,定期到各注聚站对职工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收到良好效果。职工反映,现场培训针对性强,学了马上就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在日常工作中尝到了甜头。流动课堂,这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课堂。班车上、井场中、设备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课堂。应知应会、岗位练兵、操作规程,这些平时职工们认为枯燥无味的知识在这些无形的课堂中也渐渐成为职工谈论的话题,不知不觉中便了然于心。
  成果讲堂,讲职工创新成果。结合生产重点和技术难题立项攻关,集合岗位职工的技术知识和智慧,共同解决生产难题,从而激发职工学技术、练绝活的积极性。该大队设置了职工创新成果展,定期让普通职工的创新成果登上大雅之堂,交流学习创新体会和经验,实现知识和成果共享,提高了普通职工的创新创效能力。为了让职工展示亲手创造的创新成果,进行了职工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现在,一线工人技师普遍都学会了绘制机械制图,制作Word、Excel电子文档和Powerpoint演示文档发表成果,也让普通职工的创意变成了增产增效、节能降耗的实物,职工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原来我倒小班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机会参加培训,现在好了,培训小分队将培训送到现场,给我们现身说法,手把手的教,这样的培训使掌握的东西比我们在岗位上辛辛苦苦摸索一年都要多。”一位尝到培训甜头的职工如是说。二元驱注入站站长袁龙龙还幽默上了:“哈哈,‘四课堂’是让我们‘拔苗助长’,这样的培训缩短了我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看看我们这个班组,每个人的修理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都有提高,过去设备出了问题都等着我来处理,现在即使我不在站上设备修理也不用愁了。”
12#注聚站站长王长友的感觉则是“成果讲堂让我开阔了眼界,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过去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了,这也为我今后立足岗位创新增添了动力,提供了创新方向”。工程技术员颜伟涛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了参加四课堂培训尝到的甜头,“授课人都是专家或操作能手,授课内容更有针对性和贴近现场实际。”培训干事左东玲则表示,从这几期培训效果和职工的反映看,四堂课相互补充,单从前五个月职工抽查考试成绩看,职工考试成绩明显提高,知识面也宽了,这样的培训思路没有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培训方式方法,以更加吸引职工的眼球。
“四课堂”的设置,也让培训教师们也感觉受益匪浅,授课的激情也充分调动了起来。在面对面讲解、示范、交流、成果展示中,教师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点上的信息,从而了解职工知识点掌握情况、存在的不足和职工培训的需求情况,为今后的继续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支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6-5-20 16:15:58

1.【媳妇,你知道我】——初卫平            
2.【陈涛:缺席女儿百天照】——丁磊            
3.【难以忘怀的往事】——浮山神            
4.【张京博,巧构思解决分料手“罢工”问题 】——杨玉清            
5.【让设备快速恢复运转】——杨玉清            
6.【我挚爱的掘进三班黑哥们】——李建军            
7. 【队友情真】——沈宏胜            
8.【一场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会】——朱永珍            
9.【修井队的故事 】——李周樾            
10.【老修井工海海】——李周樾            
11.【强将手下无弱兵】——王向东            
12.【半截焊条的潜在效益】——商硕         
13.【休息室里的讨论声】——张艳春梁艳春         
14.【自制翻转架 解决大问题】——张艳春         
15.【给防砸鞋补两层底】——王蕊         
16.【“妈妈,陪陪我” 】——郝亦凡         
17.【亮子的生日 】——刘闯   苑绍东         
18.【不是误判】——崔海         
19.【浓浓工友情 深深暖心窝】——张忠财         
20.【爱较劲的两个“老班长” 】——杨顺兴         
21.【一次没有投入的隐患整治 】——赵文博         
22.【这个绞车,我不能开】——李晓波         
23.【一场激烈的培训讨论会】——吴楠         
24.【妈妈教我认识“工匠” 】——顾钊同         
25.【创新无处不在】——卢元华      
26.【没有干不成的事】——项俊      
27.【工程部人人有个“宝” 】——黄国强      
28.【将误差精确到毫米 】——江子凯黄国强 黎先燕      
29.【身边的劳模榜样】——赵晓月      
30.【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侯伟晶      
31.【刘进夏,舞出精彩“人生” 】——杨玉清      
32.【签字风波】——王显松      
33.【争论】——王松显      
34.【挑灯夜战保投产】——申君超   
35.【张文——管理重心在现场 】——张雪红   
36.【李金贵——站好最后一班岗】——龚晓飞 郜佳   
37.【钳工车间员工质量至上发现潜在隐患】——杨红   
38.【精细管理激发创效活力 】——冯岩   
39.【一堂“政治课”】——白银宝   
40.【还是我们企业好】——白银宝   
41.【东峡煤矿选装队在废品堆里“淘宝”】——白银宝   
42.【一场福利与尊重的思想碰撞】——赵慧颖   
43.【小平当“官” 】——杨中林   
44.【“谋士”大李】——王新平   
45.【电力设备的“守护神” 】——侯秀峰
46.【“活教材”敲响“安全钟”】——李美
47.【难忘昔日温暖小家!】——蒲永燕
48.【祭祀】——江楠
49.【锦州石化馆藏图书再“上岗” 】——张晓会
50.【高空除险】——张一峰 闫玲
51.【默默的奉献深深的祝福】——赵文博
52.【亲情千里“看得见” 】——赵慧颖
53.【无悔的坚守】——赵慧颖
54.【脸哥不见了】——杨中林
55.【师带徒弟做工匠 徒授师傅育儿经】——朱永珍
56.【孤东注聚大队:“四课堂”培训更吸“睛”】——左东玲

wcfyyq666 发表于 2016-5-21 12:25:16

景利:巧给设备除隐患受点赞


 5月18日, 在河钢宣钢钢轧一厂线材车间,集卷区域检修频率大幅度的降低,让岗位操作工十分费解,经过观察,他们发现设备上多了一些“秘密武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不久前,河钢宣钢检修公司钢轧机械作业区职工景利的技术创新和小改小革,让提升链和坦克拖链的隐患得到了彻底消除,从而确保了设备的稳定运行,他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表扬。
  线材集卷提升链属于双链结构,改造前,两条链子的链轮属于同一传动系统,链子在传动的过程中,齿轮经常发生咬链问题,造成链子的脱落和损坏。不仅备件损耗、维修难度大,而且经常会造成维检职工的人身伤害。该公司钢轧机械作业区职工景利发现问题后,果断提出了将双链轮的传动系统分开的建议。经过改造后,传动轮咬链的弊端得到了彻底消除,操作工和钳工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频繁点检和维护了,从而给生产提供了强有了设备保障。与此同时,他还针对集卷小车拖链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弯曲现象。特别是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坦克链发生折断,不仅会造成备件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导致正常生产秩序无法进行。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他在不影响坦克链正常运行的行程中,设计、安装了一个传动辊子,巧妙地解决了弊端,果然让生产更加顺畅了。难怪,操作工遇到景利不断地夸道:“景利,行,粗中有细的安全能人”。(河钢宣钢杨玉清)

蓝鹰 发表于 2016-5-23 23:44:43

欢迎各位老师和会员朋友踊跃参与,写出你身边的班组小故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6-6-5 07:23:14

欢迎大家继续参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6-6-6 16:02:25

1.【媳妇,你知道我】——初卫平            
2.【陈涛:缺席女儿百天照】——丁磊            
3.【难以忘怀的往事】——浮山神            
4.【张京博,巧构思解决分料手“罢工”问题 】——杨玉清            
5.【让设备快速恢复运转】——杨玉清            
6.【我挚爱的掘进三班黑哥们】——李建军            
7. 【队友情真】——沈宏胜            
8.【一场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会】——朱永珍            
9.【修井队的故事 】——李周樾            
10.【老修井工海海】——李周樾            
11.【强将手下无弱兵】——王向东            
12.【半截焊条的潜在效益】——商硕            
13.【休息室里的讨论声】——张艳春梁艳春            
14.【自制翻转架 解决大问题】——张艳春            
15.【给防砸鞋补两层底】——王蕊            
16.【“妈妈,陪陪我” 】——郝亦凡            
17.【亮子的生日 】——刘闯   苑绍东            
18.【不是误判】——崔海            
19.【浓浓工友情 深深暖心窝】——张忠财         
20.【爱较劲的两个“老班长” 】——杨顺兴         
21.【一次没有投入的隐患整治 】——赵文博         
22.【这个绞车,我不能开】——李晓波         
23.【一场激烈的培训讨论会】——吴楠         
24.【妈妈教我认识“工匠” 】——顾钊同         
25.【创新无处不在】——卢元华         
26.【没有干不成的事】——项俊         
27.【工程部人人有个“宝” 】——黄国强         
28.【将误差精确到毫米 】——江子凯黄国强 黎先燕      
29.【身边的劳模榜样】——赵晓月      
30.【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侯伟晶      
31.【刘进夏,舞出精彩“人生” 】——杨玉清      
32.【签字风波】——王显松      
33.【争论】——王松显      
34.【挑灯夜战保投产】——申君超      
35.【张文——管理重心在现场 】——张雪红      
36.【李金贵——站好最后一班岗】——龚晓飞 郜佳      
37.【钳工车间员工质量至上发现潜在隐患】——杨红      
38.【精细管理激发创效活力 】——冯岩      
39.【一堂“政治课”】——白银宝      
40.【还是我们企业好】——白银宝      
41.【东峡煤矿选装队在废品堆里“淘宝”】——白银宝   
42.【一场福利与尊重的思想碰撞】——赵慧颖   
43.【小平当“官” 】——杨中林   
44.【“谋士”大李】——王新平   
45.【电力设备的“守护神” 】——侯秀峰   
46.【“活教材”敲响“安全钟”】——李美   
47.【难忘昔日温暖小家!】——蒲永燕   
48.【祭祀】——江楠   
49.【锦州石化馆藏图书再“上岗” 】——张晓会   
50.【高空除险】——张一峰 闫玲
51.【默默的奉献深深的祝福】——赵文博
52.【亲情千里“看得见” 】——赵慧颖
53.【无悔的坚守】——赵慧颖
54.【脸哥不见了】——杨中林
55.【师带徒弟做工匠 徒授师傅育儿经】——朱永珍
56.【孤东注聚大队:“四课堂”培训更吸“睛”】——左东玲
57.【景利:巧给设备除隐患受点赞】——杨玉清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6-6 17:10:23

企业班组小故事征集令,期待您的精彩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6-6-6 17:10:41

湖北三鑫黄国强 发表于 2016-6-8 10:09:08

企业职工中悄然兴起了“微商”圈

6月1日,湖北三鑫公司充填车间女工陈玫红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了自己从事微商以来,成交的第11单微商生意,这一单生意为她带来纯收入120元,这120元相当于她在公司一天的工资。在笔者的同事微信圈中,这样做“微商”的同事不止两三个。
时下,QQ和微信圈红遍了大江南北,只要玩智能手机,几乎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圈圈”,精明的中国人靠着这些“圈圈”做起了熟人的生意。陈玫红是充填车间的一名砂泵工,平时工作就是巡查砂泵,作一些记录,工作十分轻松,但是有限的收入让她这个月光族感到了生活的力不从心,她想走走其他的渠道,增加点自己的收入。
今年5月份,陈玫红看准了微信圈带来的生意经,她通过不断的加入微信好友,自己组建或者加入其他的微信群,在她的手机里,已经有了10几个各种类型的微信圈。此时,陈玫红靠着以前实体销售化妆品生意的经验,在微信圈上销售起了女性用化妆品,据说还是进口代购的。
靠着进口产品质量好,价格合适,再加上她的人缘好,一个多月来,陈玫红的生意还真是做得有模有样了,这些进口的化妆品已经销售了十几套,这让陈玫红信心十足,决定要大干一番。陈玫红的经历让身边的同事羡慕不已,同事谢庆玲问她,一个月能挣多少“银子”?她神秘地举起了3个手指头。自此,同事中有不少人仿效她,开始跃跃欲试,想通过业余的一份工作,增加点经济收入。

湖北三鑫黄国强 发表于 2016-6-8 10:10:46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企业班组小故事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