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精尖”为起点,打造胜利海油一流平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建设
以“高精尖”为起点,打造胜利海油一流平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建设投产侧记
刚刚进入4月的渤海湾,春寒料峭。然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却让这座矗立在茫茫大海之上的大型中心平台——胜利油田埕岛中心三号平台暖意融融。4月5日这天一早,中心三号平台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许振超一行要到平台视察工作的消息后,平台干部员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有的把岗位设备擦了又擦,有的拿出平时不舍得穿的新工衣换上,满怀欣喜,期待许主席的到来。“很高兴来到中心三号平台,这里的工作环境、生产运行和干部员工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让我感到很震撼,平台青年很好继承了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良传统,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工人应有的素质、气质……”在视察完平台后,许主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随着胜利埕岛海上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按照《海上油田十二五开发规划》,拟在埕岛油田新打265口调整井,新增年产油能力189.1x104吨。海上产能的大幅提升,使得原有的埕岛中心一号和中心二号平台现有外输、注水、供电不能满足海上新建产能需求,加上未来海上油田开发和生产的需要,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因此孕育而生。从无到有,边建造边学习中心三号平台是埕岛油田主体区域第三座具备油气水处理、注水、供配电、自控、通信和生活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中心平台。作为中国石化的重点建设项目,平台总投资近12亿元,设计日处理液量4万立方米,天然气15万立方米、污水2万立方米,日注水量可达到3.8万立方米。平台投资规模、生产规模和建设时间均创海上油田工程项目建设之最。为了将平台建造成一项质量过硬的优质精品工程,确保投产一次成功,2011年5月9日,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四管理区成立了一支17人的平台建造筹备组,迈开了建造施工的第一步。“刚开始建的时候,恰逢入冬,办公条件也很简陋。”首批筹备组成员之一邓续波回忆说,“再难再累,我们都能克服,但是,最让我们焦急的是,平台建造之初,我们每个人心里对中心三号平台建成后的样子都没底,毕竟,平台建成后,是我们的人上去工作,为我们所使用。”对平台不了解,对生产流程一无所知,陆地办公点与平台施工现场隔海相望,13海里,成为了横跨在筹备组成员面前,必须去面对的一段距离。为了能在平台建成后,尽快进入试生产运行,筹备组在监督施工的同时,与施工方紧密结合,拜现场施工人员为师,利用每一个好海况,在平台施工现场学习,做到施工进度与学习同步,施工哪里,学习现场就在哪里,遇到啥问题就现学啥。“刚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知识不够用,很多问题都需要多次请教施工方的师傅们在现场解答。”邓续波回忆道,在平台施工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柜接线时,他缠着厂家人员给他讲解系统运行中的知识点,由于不停地问,最后厂家实在忍受不了,很不客气的说:“你再这么没完没了的问,可耽误了我们的施工工期了。”可邓续波一遇到问题,依旧跟在施工人员身后,瞅着时机不停地问,不停地记。“平台在建造过程中,领导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建到哪里,就要学到哪里,学习要跟上建造的进度。那时候,每次出海到平台上,我们就是走流程画草图。”筹备组成员王绍卫说。之所以要走流程画草图,就是为了彻底弄清平台的每一条生产流程,每条电路、油路、水路、气路是从哪里出,哪里进,哪里汇、哪里分,每一个阀门控制哪条管线、哪个容器、起什么作用,每一台设备的详细参数、性能以及作用。这不仅是为了确保平台顺利投产,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平台建成,人员陆续到位后开展岗位培训“备课”。因此,筹备组每一名成员都身兼“老师”的角色,而平台在建造过程中,也可以看做是一所专业化的“师范学校”。白天出海,现场走流程画草图,晚上返航,回到陆地办公点,加班加点在电脑上用visio软件画流程图和平台平面图。遇到大风天气,海况差出不了海,筹备组成员17个人就在仅有的一间办公室里,修改平台草图,用互相提问的方式,熟背熟记各类设备的运行参数,流程走向,把不断建造中的平台印刻在脑子里。“可以说,平台建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我们筹备组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们深知,等平台建好,厂家施工人员都撤离了,我们再想学就更加困难,最起码,遇到问题,问都没地方问。”王绍卫说,趁着厂家人员在平台施工,那时候大伙儿的学习劲头,真是没日没夜的。回忆起那段在施工现场学习的日子,现任中心三号平台站长的占新兵说:“那时候,吃饭没锅,睡觉没窝,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出海,自己带饭,因为天气冷,筹备组成员在平台上吃的午饭,基本都是凉的。吃饭的时候,几个人找到一个消防水龙带箱当桌子,围站在周围,馒头就着咸菜、火腿肠。休息的时候,平台几乎找不到一处可以避风的地方,都是几个人紧挨着席地而坐,相互取暖。冬天坐在冰冷的钢铁甲板上,屁股没一会儿就冻麻了。“记得有一次,下午4点半准备从平台返航的时候,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船舶因为其他任务,无法靠中心三号平台接人返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占新兵说,他和筹备组其他5名同事对那晚在平台过夜的经历依旧历历在目。“跟施工方相处,时间一长就混熟了,吃饭的问题倒是好解决。可是,大冬天,在四处透风的平台上过夜,没一个地方可以睡觉。”占新兵说,冬天的夜,总让人觉得格外漫长。平台上没有地方不透风,更别说有一床被褥,怎么熬过这一晚去,他们谁也没有想出办法。到了晚上11点多,大伙儿又累,又冷,又困,占新兵和其他几人分头去找来几个木头箱子,两两拼成在一起,在上面垫了些毛毡,他们就这样背靠背躺在上面。自2011年9月7日起,从生产平台就位对接,平台生活楼模块吊装、电力系统投用、第一次站内水循环、热煤系统试运、第一次热循环调试,到2013年11月13日,平台历经两年多的时间施工建造完善,终于达到了投产试运的条件,进油试运行一次成功。筹备组也由一开始的17人,逐渐壮大到30余人。“两年多来,我们和平台一起成长,平台建好了,我们每个人也对平台了如指掌。”筹备组组长薛峰说,平台在投产试运期间,筹备组成员每个人都对平台流程、设备状况门清,闭着眼睛就能知道哪个阀门在哪里,哪条管线接哪里,这也为平台顺利投产试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试运期间平台各项生产运行平稳,筹备组成员在生产系统进油运行后,先后对注水泵、外输泵等20余台大型设备进行不断调试,点对点测试自动化数据1000余项。在热媒系统试运过程中,他们与厂家人员一同实验60余次,记录、比对试运行数据2000多个,最终确定最佳燃气比,日减少用气量400余方,达到了最佳运行状态。
从严从实,精细管理稳运行作为胜利油田海上第一座密闭外输平台,有着国内外先进的三相分离器油水界面控制技术、天然气深度分离技术,及20余台套进口设备,同时密闭外输存在着应急时间短、系统调控难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平台的管理必须更严格、更精细、更注重实效。抓实管理,从每个月的换班和每天的交接班做起。平台现有干部员工80人,实行半个月一倒班,每套班近40人,在平台上负责油井来液的处理、外输、注水和变配电等工作。
2015年7月5日,是平台换班的日子。时针刚刚指向6点,初升的朝阳已经把埕岛油田的海面渲染的金光灿烂,变配电班班长付东站在中心三号平台登机坪向远处眺望,一两只海鸥,在平静的海面上觅食,时而盘旋翱翔,时而收翼落下……
“坚持,一定得把班交好!”已经在平台驻守了半个月,付东晨练完,一边走向他的岗位,一边给自己鼓劲。
作为一班之长,付东在每天早上上岗前,自己都会提前十分钟先对设备现场进行一次巡检,随身带着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了发现的各类问题。这天,当他巡检至6KV注水变频器室时,发现由于冷却风机没有开启,这让他感到室内温度有些偏高。付东打开冷却风机,并记录下问题后,返回了值班室。
“现在白天气温高,配电变压器室、变频器室这些关键地方一定要监控好室内温度,今天早上6KV注水变频器室的冷却风机就没打开。”付东把自己查到的问题在班里通报了一遍后,带领白班和夜班的4名员工开始进行现场、资料和工具的正式交接。
“现在运行的是2号和3号外输泵,两小时排量450方,外输泵电机温度为58度……”交班新员工翟新宇熟练的汇报着当前的生产状态。早上6点30分,在原油外输泵区,油气处理班班长陈广斌和6名员工正在现场交接班。
在查看外输泵润滑油时,负责接班的新员工宋冠男发现3号外输泵的润滑油液位偏低,并当场提了出来。“小宋说得对,不光是看润滑油液位,还得注意观察润滑油有没有乳化变质。”班长陈广斌借着润滑油问题,强调了雨季外输泵的运行的重点注意事项。
“平台外输泵处于露天状态,雨水容易进入润滑室,导致润滑油乳化变质。”员工翟新宇认真记录下设备的管理经验后,给3号外输泵添加了润滑油。
在注水泵区,员工王宇和纪文豪两人正在给5号备用注水泵进行盘泵保养。4号和6号注水泵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平台站长占新兵不得不把水处理系班长安宁叫到了一边,大声嘱咐道:“进入雨季了,雷雨天气会比较频繁,每次保养完要及时给备用泵盖上帆布罩。”
由于水处理系的注水泵变频柜前几天刚刚完成检修,在这几天的早班交接工作中,占新兵总会参与到这个班组里,帮助员工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下午换了班就可以下平台了,哥几个还得打起精神来,站好最后一班岗。”趁着交接班人手多,安宁带着员工们给几台备用的注水泵盖上了帆布罩。
上午7时,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各岗位在一天中最热闹的交接班结束后,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运行。
强化巡检,提升平台设备运行质量。海上安全环保大于天,为提升平台设备运行质量,确保海上生产平稳有序,中心三号平台在班组中开展“比责任、赛质量、提水平”设备管理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员工履职尽责意识和设备运行水平。
在平台35千伏1号主变室,变配电班班长周磊用测温枪测量变压器各关键部位的温度,并与夜间生产参数进行对比,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动态。“我们专门针对设备运行推行‘参数预警管理’法,通过加密设备巡检和分析关键参数变化,及时采取故障预防措施,确保设备高质量运行。”周磊介绍说,位于埕岛中心三号平台动力顶层的35KV有载调压干式变压器,是目前胜利油田海上仅有的2台带负荷可调压变电设备,担负着海上CB1F、CB25B等22座井组平台的供电任务,全面掌控设备参数的细微变化对海上油井平稳生产尤为重要。“尽管只是一台应急用的备用设备,我们还是严格按照设备定期保养制度,对这台混输泵进行精心呵护,保证应急时灵活好用。”油气处理班班长纪立辉说。由于中心三号平台采用油气密闭外输的运行模式,流程内未设计事故罐,管理区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在原有3台外输泵的基础上,增加了1台混输泵,用于应对平台生产出现的突发紧急情况。设备台数增多,责任心要求更强。油气处理班在设备管理上实行“定人定机”管理,张星作为这台混输泵管理的责任人,除了对外输泵的机油液位、外输压力、温度等参数进行密切监控外,还担负着定期对这台混输泵进行盘泵、更换机油的保养任务。
为保障夜间设备安全运行,平台在严格执行干部带班巡检制度,强化夜间设备运行监控,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快速处置。水处理班员工薛兵在一次夜间巡线时,发现4号注水泵附近有异味,引起了他的警惕,测温枪测量显示后轴温度高,立即通知带班干部和技术人员进行排查。由于盘根过紧、轴瓦磨损严重,他们快速倒流程进行抢修,重新调整盘根后,最短时间内恢复了注水泵的运行。
贴近实际,打造班组“四小”安全文化。为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中心三号平台还在班组中开展以每班讲述安全“小故事”、每日开设安全“小课堂”、每周组织安全“小演练”和每月征集安全“小建议”为内容的“四小”安全活动,提升一线员工安全意识和参与班组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平台中控室发生紧急切断阀动作报警,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要先观察阀门的开关状态,判断是否为误报警……”在中心三号平台的安全“小课堂”上,水处理班班长安宁利用接班前五分钟,在注水罐区给班组员工讲解注水罐入口紧急切断阀执行机构的动作原理。
“在一次检修平台电伴热带的时候,电源开关断开后没有及时悬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在检测温控器时发现带电,差点发生安全事故。”变电运行1系员工张梦冬在班组安全会上,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采取员工讲述安全“小故事”的形式开展安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让班组安全班会开得生动活泼,实效性大大增强。“这些‘小故事’都是曾经发生在员工身上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具体事例,在我们班很受欢迎。”油气处理班班长纪立辉说。
2月份,中心三号平台在5个班组中组织月度应急演练对抗赛,水处理班员工王宇一人夺得逃生和防硫化氢两个应急演练项目的第一名,他所在的班组还被评为了当月应急演练优胜班。
“这都得益于我们每周坚持组织安全‘小演练’,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起来就能不慌不乱,得心应手。”班长安宁说,高频率的开展安全“小演练”,提升了员工对突发应急情况正确处理、快速有效处理的能力。
此外,中心三号平台还在各班组中开展安全合理化“小建议”征集活动,并且每月对有实用价值的建议进行“论功行赏”。
在温变、压变处安装固定卡子防止盲肠脱出造成环境污染,平台吊机加装安全带避免攀登吊机时不慎跌落和针对油气流程优选保温材料,杜绝电伴热带打火引发火灾等多项来自班组员工的安全“小建议”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安全防护作用,员工受到奖励的同时,全员参与安全管理,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爱岗如家, 执着坚守讲奉献这里,距离陆地13海里,被涌浪染黄的海水犹如沙漠一望无际;这里,听不到爆竹声声,萦绕在耳畔的是机器的轰鸣和呼呼的风声;这里,却温情浓浓,干部员工用执着和坚守为新春献礼……在这里,在每年的新春佳节,胜利油田中心三号平台的干部员工都会主动要求,选择了在平台上坚守,他们中既有为海油事业奉献了27个年头,在平台上度过19个春节的老兵,也有刚刚步入婚姻殿堂,与爱人喜结良缘的新人,还有喜得双胞胎儿子的年轻爸爸。在这片辽阔的海域上,在中心三号平台上,不同身份的演绎,让节日的平台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这是朱师傅在平台上过的第19个春节?真佩服啊!”中心三号平台的很多员工听说后都不禁赞叹。
已经51岁朱建勋,是平台生活保全系的一名员工。2016年,为了让员工们在平台过好年,临近春节这段时间,他忙碌的身影一直在生活楼各层间穿梭,而他只能把家中琐碎的事情和70多岁卧床不起的老母亲都交给妻子去照料。“我回家过年,其他人就得来顶替我,还是让给年轻人吧,这些年我都习惯了。”腊月二十九这天,平台指导员张春光找到正在忙着为除夕准备年夜饭的朱建勋,想趁送料船返航让他回家过年,被他婉言谢绝。
除夕这天,平台干部员工一起挂福字、贴对联、包水饺,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餐厅里的拉花和福字都布置好了,年味儿十足!”油气处理系青工刘琎浩忙完手头的活,到平台生活楼四层帮着其他人贴对联。
2014年春节前夕,油气处理板班长陈广斌就提前告诉他新婚第一年可以申请不住平台,可10月份刚刚结婚的他,还是主动提出来要在平台值班,理由却是平台水处理系的李露露也是新婚,还是双胞胎儿子的父亲,他和李露露提前就约好,春节期间要一起坚守在平台上,让自己系里的其他同事能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个理由出乎大伙儿预料的同时,也让陈广斌对小刘的“仗义”多了一份感动。
周林是中心三号平台的一名副站长,也是两个只有不到3个月大的双胞胎男孩的父亲,平台的兄弟们亲切的叫他“小爸爸”,这让他经常看着平台上“亲子园地”里两个可爱宝宝的照片,乐得合不拢嘴。
2014年除夕之夜,当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周林和其他岗位的员工一样坚守在生产现场,认真记录着外输干压、温度、流量等生产参数,并通过对讲机把生产情况汇报给平台中控室。忙碌了一整晚,大年初一早上下了夜班,他顾不上休息,用QQ给家人拜年,看着视频里妻子怀抱着的两个胖儿子,周林的眼圈红了。“嫁给你就是看上了你的责任心,在平台好好干,我们等你回来。”妻子的一番鼓励,让他对肩上的责任又多了一份理解。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创一流2016年,从1月21日开始,最强寒潮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1月23日,东营气温跌破历史最低值,最低温度为-17℃,给油田生产建设和生活保障造成影响。胜利油田海上更甚,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海冰。中心三号平台上下众志成城,快速启动灾害性气象应急预案,积极应对,打响了一场抗击寒潮的攻坚战。“我们用帆布罩给天然气处理撬搭建了一堵临时防风墙,将天然气洗涤器放空流程完全隔离起来,起到了保温防冻的效果。”中心三号平台带班经理于君田说。
由于天然气处理撬位于生产平台西北角,考虑到天然气洗涤器的放空流程正对迎风面,极有可能发生冻堵,平台干部员工集思广益,动手设计并搭建“防风墙”,避免了极寒天气下,放空流程发生冻堵现象。
寒潮期间,平台员工把平时两小时巡线放水、盘泵改为1小时进行一次,气温最低时坚持每隔半小时进行一次,及时排查管线、仪表和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同时,他们通过现场巡检和远程数据监控实时比对,确保平台油气处理外输和注水系统正常运行。
1月23日,油气处理岗员工张睿在巡检分离缓冲罐时,发现现场液位显示数值与平台中控室远程监控液位数据不符,立即通过高频通报给了站长占新兵。
“缓冲罐压差液位计已经发生冻堵,导致液位计数据出现错误,立即组织现场解堵化冻。”凭借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占新兵果断作出判断,带领平台员工冒着严寒,利用注水管线热水给液位计化冻,加装临时电伴热带,重新包裹捆扎保温,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使液位计读数逐渐恢复了正常。
“注水泵少量漏失出的水接近60度,还没等流到距离只有1米多的排水口就已经结成了冰,连怕热的注水变频器也出现了逆变器低温报警。”于君田回忆道,位于生产平台甲板北侧的注水泵区,是受大风降温影响最大的区域,寒潮期间,该区域最低环境温度一度接近零下23摄氏度。然而,在水处理岗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区域未发生任何冻堵现象。
自制污水伴热带,是水处理岗在应对此次低温寒潮天气的一项创新做法。副站长纪立辉带领班员安宁、刘琎浩两名员工,利用注水罐内的热水,用6分软管连接,引出一条“污水伴热带”,缠绕在4台备用注水泵泵体,采取热水循环的方式给注水泵升温。
为了达到最好的保温效果,员工吕洋、鞠政言还用保温材料在泵体的四周进行包扎,同时,加盖了防风帆布罩,给注水泵穿上一层厚厚的“棉衣”,使备用注水泵成功抵御住了极寒天气的侵袭。
相比今年年初的那场寒潮,更让平台感到“压力山大”的是,自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油田企业全面陷入了生产经营的“寒冬期”。
“中心三号平台是为顺应海上油田加快发展而建成投产。然而,低油价寒冬期让我们这个海上夺油上产的“排头兵”,也切实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四采油管理区党总支书记冯子耕说。
“不再以产量论英雄。”平台带班经理李涛坦言,“转变观念至关重要,得把经营成本的压力转化成挖潜增效的动力和保效创效的能力。”平台成立了由带班经理和班站长组成的观念引导宣讲小组,形势宣讲进班组、到岗位,增强全员危机感、紧迫感和抱团取暖的凝聚力。
为实现从“保安全重上产”到“提质量重效益”的观念转变,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不以产量论英雄,我们怎么办?”、“如何把工作向质量效益聚焦?”、“我的岗位还有哪些增效点?”等方面,开展大讨论和保效创效“金点子”征集活动,引导全员达成“效益细中来,处处可创效”的共识。一时间,转观念、求生存、谋发展,产效益油,才能御“寒冬”的共识,在平台干部员工中达成了共识。
今年2月份,平台技术员郭庆照发现平台收油流程存在设计缺陷,于是向平台技术革新小组提出改造注水罐收油流程的建议。经过论证,技术革新小组采纳了该建议,并对注水罐收油流程进行改造优化,使出站注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注水水质改善了,注水质量、效率都得到提高,注水井堵塞问题大大减少。一季度,管理区注水井洗井比去年同期减少20井次,节约洗井费用100多万元。”采油工程岗技术员李剑川说。
以质量效益为导向,平台紧紧围绕制约平台设备设施平稳运行和效益增长的生产难题和隐患问题,加大技术革新投入,推进提质增效不断升级。
“以前遇到问题头就大,总想着汇报上去,绕开走。现在在员工们看来,问题就是挖潜增效点,是香饽饽。”平台党支部书记张春光说。
由于海上风期长且风向不定,加之平台空压机排风口为百叶窗样式,遇到大风时,容易出现大风倒灌现象,空压机会因散热不良导致转子出口温度升高、烧毁,造成空压机停机、紧急切断阀关闭,甚至发生油井停井、溢油污染等事故。
“对现有风道进行改造,用不锈钢制作风道,同时改变空压机散热风道方向,使散热风道朝上延伸,并在顶部加装弯头,防止雨水进入……”在开展技术革新问题讨论时,技术革新小组成员张星的一条建议,解决了空压机运行温度过高,空压机出口转子经常烧毁的问题,节约维修费用5万多元。
今年一季度,平台累计征集《加装注水变频器节能降耗》、《回收净化水装置废水再利用》等创效“金点子”23项,其中19项在实际应用中已初显成效。
作为胜利油田一项省级精品工程,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中心三号平台干部员工继承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站在“高精尖”的起点上,攻坚克难,拼搏奉献,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油气处理班被评为中石化胜利油田青年绿色生产示范班组,2015年,平台被授予“中石化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心三号平台将继续发扬新时期产业工人拼搏奉献和吃苦耐劳精神,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全力打赢低油价新常态下保效创效攻坚战,向实现“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张海彬单位: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四采油管理区联系方式:0546-8872277 1856121656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