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工房
我和老公都在孔庄矿上班,因照顾孩子方便,家便从大屯公司搬到了孔庄工房。刚来时很不适应,商店很少,菜市场也很小,游乐场所也就工房里的一个俱乐部、一个大广场和工房外的一片田地,没有公司的热闹繁华。“带孩子出去玩呀。”楼下的阿姨跟我打招呼。“嗯,不愿在家了,非要让我带他下楼。宝宝快喊奶奶。”我牵着孩子的手说。在工房没住多久,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很熟了。门前楼后打打牌、织织毛衣、择个菜、溜个狗,在外面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要多,感觉就像老北京的四合院。出来进去的都要打招呼,有时站在楼前聊个天、逗个乐,或是去谁家串串门、蹭顿饭,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这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很让我着迷。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觉得工房就像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庄,人跟人之间没有距离感,要不以前工房又叫工人村。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初级形式,也是人类情感自然融会的一个依托。
傍晚带孩子去广场玩,放眼望去都是熟人,工房就这么点,总共也就40来栋楼房,和公司一个稍大的村差不多,再加我们基本上都在孔庄矿上班,没有任何陌生感。女人在广场最北边跳舞,孩子在广场中间玩耍,老人在附近的路上溜湾,健身器材那儿三三两两或坐或站唠唠家常,一派祥和之象。
在工房住的越久,越是深深地感受到它浓厚的人情味。
因工房太小,卖早饭的摊位很少花样也有限,顶多有个4、5家的样子,我就喜欢吃对着工房门口的那家葱油饼,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去他家买早点。要是他家哪天没开门营业,我就会怅然若失。
因工房太小,菜市场也很小,人家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生活了,可选择性不大。我一般都是认准了哪一家就不换了,偶尔有一两天没出来买菜,他们还要询问这两天怎么没出来呀,是不是带孩子回娘家啦。我是他们的老主顾了,他们一般也知道我的喜好了,直接就问“土豆要几斤?”“桃还是要软的?”“要点小排再来点腿子骨是吧,就这样一起炖才香。”秤不用看,价格也不用讲,连买菜都是这么充满人情味。
因工房太小,外面的饭店很少,在工房里面有两家开在家里的,都取名职工餐厅,做得都是家常菜,菜式不多,但实惠卫生,很受欢迎。不想在家做了,打个电话给职工餐厅,不多会就送到家了;想在那儿吃也行,其实和在家吃的感觉差不多,喊上几个朋友,要个套餐,再要上几瓶酒,侃个大山、吹个牛皮,轻松惬意。我想单独说说这个套餐,它可不像外面酒店里的套餐,动辄几百,它也就50元,两炒两凉、萦素搭配,外加一个大菜,4、5个人一个套餐就足够了,量很足。整个工房对职工餐厅有着深厚的情感,每逢家里来客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去职工餐厅要个菜。
出了工房走不了多远,外面就一片田野,这也算我们工房人的一个不错休闲场所。春天风筝成群,夏天雨后去田野呼吸新鲜空气、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味,秋天感受一个丰收的季节,冬天听脚踩在积雪上的声音。春夏秋冬能有这么一片田野可去,可能要羡煞不少人吧。
俱乐部呢,白天晚上按时间段开门,也是很好的休闲场所。外面是棋牌社,老人在那儿打牌聊天的居多。里面有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地和健身器材,去晚了就没地方锻炼了,每天都有好多人排不上队,只好在外面路灯下打羽毛球,或在小区路上跑跑步,只要能强之筋骨,在哪儿也无所谓,主要是要的这份感觉。
老公从小在工房长大,说住在大屯公司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异乡人,而住在工房有着说不出的亲切感。那些阿姨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同龄人也是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蹭过谁家的饭,摘过谁家的瓜,爬过谁家的窗,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回味。
虽然在工房的日子单调但不乏味,简单也多彩。以前莫名的孤独感没有了,多了份坦然踏实。以往对工房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萧条冷清,但住在工房的这些日子,这种感觉越来越淡,喜欢上了它的宁静祥和与安逸自在以及浓浓的人情味,总觉得有些世外桃源的影子。
中煤大屯公司 孔庄煤矿 宗慧芹 221611 0516-8903694515952229235 zhqxc@foxmail.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