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cyst 发表于 2016-5-2 21:02:24

历代文人与淄砚

               
   
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1978年得一方淄砚,周围没有什么雕饰,发墨极好,他很喜欢这方砚,题铭为:“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此第一。得宝年,六十七,一片石,几两屐。粗砚贫交,艰难所共,当欲黑时识其用。”这方砚一直摆在桌上天天使用,有一天突然发现砚的右侧出现一道裂纹,很是惋惜。后来请人粘好了裂纹,他立即磨墨试砚挥毫写道:“破砚重粘,依然全瓦,磨墨而书,吾神来也。”可见先生对这方砚的钟爱之情。
清朝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秋末的一天,北京虎坊桥逶东路北的一座宅院里,秋风吹拂黄叶飘落,院中的海棠只剩下稀疏的枝条在摇动。
书斋里,一位清瘦的老人,一边拈者长长的白须,一边细心地玩赏着刚从山东送来的三方淄砚。他目光如炬,一会儿用手抚摸砚石,一会儿用笔蘸一点茶水试笔。观赏之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只见他颔首端详片刻,拿起毛笔,在另一方砚台上轻轻舔墨润笔,在一块方形的淄砚上写到:“青州红丝砚今久绝矣,惟淄石之佳者颇似端溪。”“冶亭巡抚山东,为余购得砚璞一、砚砖二,皆故家旧蓄百年以外之物,其一也。”稍微思索一下,又题写落款:“嘉庆甲子九月晓岚记,时年八十有一。”这位老人就是礼部尚书、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四库全书》的总编纪晓岚。
晚年的纪晓岚,嗜砚成癖,收藏甚富。时任山东巡抚的是铁保,铁保,字冶亭,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他因在山东为官,连续两次从山东购买淄石砚料,送到北京给纪晓岚,制砚刻铭。纪晓岚收藏的淄砚中,有一方砚的背面刻有铁保的手书:“接来谕要淄川石砚料,竟不知此石可以入赏,谨侍数方呈上晓翁前辈大人。”纪晓岚每得淄砚,常爱不释手,他专门在一桃形淄砚的背面题写了一首赞美诗:“曼倩三窃王母桃,堕而化石沉波涛。水舂沙蚀坚不销,圭角偶露惊舟鲛。漉以琢砚登书巢,尚有灵液濡霜毫。”可见,纪晓岚对淄砚的喜爱的确非同寻常。
淄砚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东北洞子沟而得名。古人赞称:“浮石有铜,走为地真,如金之声,如玉之润,研磨如锉,发墨如油,用手抚之,如婴之背。”宋代米芾著的《砚史》一书中就记载过“淄州砚”。淄石制砚起于唐宋之际,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对淄砚情有独钟。在宋代,淄砚与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甘肃临谭的洮河砚同为四大名砚。宋朝大史学家司马光赞“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比连城”。宋代诗人陆游在《蛮溪砚铭》中载“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宋代唐彦猷的《砚录》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明朝于怀东《砚林》中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大史学家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神宗为奖其劳,亲选珍藏之一淄砚一方赐之的史实,慨叹“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比连城”。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在创作之余喜得一方淄砚铭为 “松龄聚脂,秋谷传声,红楼梦断,黉叶春回”。巧妙的将清代三位作家—蒲松龄凝练短文、赵秋谷长于诗歌、曹雪芹编著《红楼梦》联为砚铭,又寓意淄砚的新生。中国书协原名誉主席舒同得一自然叶形淄砚,背镌铭:“出齐鲁,若桐叶;临池比绿天,逸思超物外,伴诗书春常永在。”得此碧绿浮砚,喻与唐怀素蕉叶临池的“绿天”典故媲美。1978年8月,山东省二轻厅在北京举行鲁砚展览,赵朴初为淄砚说明题写“淄砚”。中国左笔书法家费新我书:“淄砚来自柳泉乡”。著名书法家王海为淄砚书写“中国淄砚,乌玉茶盘”。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书写“中国淄砚”。园林学家陈从周赞:“玲珑顽朴未雷同,古砚由来属鲁东。运山千斤一铁笔,谁云此技是雕虫。”
    现在的淄砚品种多,做工细,玲珑剔透,精美别致,集使用、观赏于一身。砚工利用料石原状,顺其自然,确定砚体,经琢磨构思,再在砚体、砚盖上精工细雕花草鱼虫、走兽、人物等图案品种百余个。淄砚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并远销美、英、法、德、加、澳、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沧桑岁月,跨越千年,一位位博学鸿儒,与淄砚结下的浓浓深情。2013年6月,“淄砚手工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闫盛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代文人与淄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