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东 发表于 2016-5-4 11:20:12

舌尖上的野菜

         
                        舌尖上的野菜
                                 夏文婷   

       春天真是个好时节。
  冰雪消融,春暖花开,大地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在隆隆春雷的呼唤下爆发出来。万物仿佛在一夜之间苏醒了,他们尽情享受着如酥油般春雨的滋润,麦苗兹兹的拔节,百花依次怒放,鸟鸣清脆婉转。此时,我们便能感受到土地给予人类慷慨的馈赠,各种野菜纷纷钻出湿润的泥土,藏在草丛野花之中,翘首盼望着人们对它的青睐。
  这片苏北矿区的早春,因着这野菜变得热闹起来,老幼妇孺的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阡陌小路上。挎着篮子,拿着铲子,仔细地在庄稼间,草丛里寻寻觅觅,眉眼间沾染着的全是春意。花荠菜,马兰头,婆婆丁,野薄荷,羊蹄棵…..至于榆钱子、香椿芽、洋槐花,这些即便在市场上也价格不菲的野菜绝对属于野菜中的白富美了。只消一个上午,篮子便能填满,尖尖的一堆,铲子压在上面,沉甸甸的全是心满意足。家中若是有一个巧手的主妇,无论婆婆媳妇儿,这便是全家人的口福了。各类野菜在眼睛与手指的高度默契配合下择选洗净,盈盈的绿溅起朵朵水花,浓浓的幸福溢满小小的厨房。
  至于野菜的烹饪方法就取决于家人的口味喜好了,在我的记忆中把野菜制作方法写得非常唯美高大上的是小学课本张洁写得一篇《挖荠菜》。“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小时候的我也曾缠着奶奶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荠菜,口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荠菜的正宗吃法还应是荠菜糊糊或者荠菜饺子。洗净的荠菜不要去根,切碎备用。热锅起油,放入肉丝煸炒,入荠菜翻炒片刻,加水烧开,盐、鸡精调味,水淀粉勾芡,撒上熟花生米碎。一碗热气腾腾的荠菜糊糊,趁热喝着,溜着碗沿“呼哧呼哧”。朱元璋的翡翠白玉羹我没喝过,翡翠荠菜糊糊却是我一辈子都不愿放弃的美味。也许只有这种平头老百姓家的传统吃法才更能体现出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吧!
  羊蹄棵,又名面条菜,多长于麦田地里,此物做成蒸菜最是美味。将菜择好洗净,控干水分,均匀拌上干面粉,蒸锅水开后,把拌好面粉的野菜平铺入蒸屉笼布上,大火5分钟,中间筷子翻动一次保证受热均匀,蒸熟出锅,用筷子挑散。大蒜捣碎,加入盐、香醋、生抽、香油及少许辣子油做成调料拌入蒸菜即可。厚软的叶片被面粉包裹着,咀嚼之间,浓浓的蒜香夹杂着些许微辣,在口腔之间四处流溢,令人口舌生津欲罢不能。
  婆婆家菜园子篱笆墙外不知何时长了一丛马兰头,一次散步中被我无意发现了,一阵狂喜,趁着叶茎肥嫩掐了一把,中午用开水淖烫,葱花姜丝,生抽香醋,简单的几味调料就成就了一盘美味,不亦乐乎!
  从早春到初夏,整个春天对于吃货们来说都是阳光明媚的,榆钱窝窝、炖槐花饼、香椿豆腐、薄荷炒鸡蛋、凉拌枸杞头……美味美景美不胜收,回味无穷!
  野菜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对大鱼大肉已经麻木的味蕾的新鲜刺激,是吃惯了家常素菜的另一种野味,而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回忆。那个贫瘠的年代,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正是这一棵棵、一把把平平淡淡的野菜填满了一个个饥肠辘辘的肚皮,养活了父辈一代人。如今的野菜已经不再是贫困的象征,成为老百姓菜篮子的普通一员,野菜香绽放在舌尖上,点缀着我们幸福的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