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沉疴:是否该下剂猛药?
从4月底财政部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一季度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近10万亿元,同比下降3%;利润总额近45亿元,同比下降13.8%。除了石化、医药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外,石油、煤炭、钢铁等国家重点行业和我们的有色金属行业仍处于亏损之中,有的企业竟在亏损央企的前列。亏损,对于我们有色行业和企业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好的消息,是让我们十分痛苦的一件事。这样痛苦的事情,就犹如阴沉的天空不见太阳,尽管我们正确对待,并想尽办法“驱除”阴云。但在有色行业整体亏损的大环境下,我们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也仅仅是夜幕中的闪光的星星,距离整个有色行业扭亏盈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如今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过剩经济的新常态使压缩产能、转型升级成为有色企业供给侧的改革重要举措。在此机遇期面前,小打小闹般的拾漏补缺“裱糊匠的动作”及温良恭谦让“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心态,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们有色企业的颓势,让亏损扭转为盈利,必须做的就是要从企业的体制、思想等沉疴入手,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革新,用“猛药”治疗企业发展之中的 “病痛”,只有这样的“阵痛”之后,有色的未来才会冲破“雾霾”而见光明。
有色行业的沉疴之一就是人的问题。要做的就是打破我们用人中的关系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真正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但现实要远比我们想像的严重的多,笔者曾就是一家央企的工作十多年,里面面的各种关系盘根错节,厂级领导的亲属大都集中在职能部门,甚至是“老子厂长儿处长,还有亲属管理岗”,真正在一线劳动的人员极少,管理岗位与一线劳动员工构成的是一个“倒三角”结构。且一届领导五年期满,新任领导同样如此安排,久而久之,管理岗位成为领导干部“自留地”,这样“倒金字塔”式的管理使进入体制内的大学生和有才干的工人等人才难以看到希望,大都一走了之。举个有色行业以外的例子:近日,中央巡视组对国家的工商银行工行进行了巡视中就发现该行的“近亲繁殖”现象突出。其中总行691名干部中,220名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更多的还有同学、远亲、纯粹的经济关系等,让工行总行成为一些家庭的“自留地”或“法外之地”而恣意妄为无人能管。各种关系盘结生成的“沉疴”,其他无关系无门路的人才向上的通道在哪里?何时能“露出尖尖角”? 且这样比较突出的近亲繁殖“沉疴”,除了银行外,石油、电力、烟草系统等垄断行业也都有不少内部人员配偶子女。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我们当年共和国支柱产业的有色企业也同样如此。因此要想我们有色企业有个好的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破网”,割除这样的“沉疴”,引进竞争机制,也就引进了发展的“智力”,这样的局面我们敢动吗?
有色行业的沉疴之二就是我们的机构臃肿,这也是第一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后果。目前国有企业的每一个岗位都是“人满为患”。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是“一个萝卜几个坑”,我们的有色企业大都是“几个萝卜一个坑”。笔者所知道的一家有色民营企业内部党工团综合办公,三四个人有分工有合作,相互侧重,相互配合,办着报纸杂志和搞群众各种活动。而同市的一家国企,办同样的事情,却大概近20人。3-4个人和近20个人同样是“吃”主业,肯定后者不堪重负。因此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赢得胜利,铸就百年企业,必须对内部机构进行“减肥”,该合并的部门一定合并,该减掉的人员一定减掉,要想民营企业一样,一个人可以兼职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几个人干同样的事情, 这样的企业才有精神气,这样的企业才会有动力。但“减肥”即“瘦身”,也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要知道,这些“赘肉”的存在,这一“沉疴”的滋生,与很多很硬的关系在掣肘有关,让人无法下手。对每一个企业的领导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更不用说我们的有色企业还有自己办的学校、医院、车队、生活中心这些后勤类需要剥离的这些单位。尽管都是手心手背,但市场不相信眼泪,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壮士断腕,把那些躺在荣誉簿上耍“老资格”、关系网中的显摆“老关系”等不作为的人精简下去,对吸附在我们的有色主业之上,让我们的企业主体输血生存的部门彻底整合,全面推进其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求生存。
有色企业的沉疴之三是处置好“僵死”企业,这就牵扯到资金的问题。所谓“僵尸企业”,其实就是那些没有盈利能力,“求生不得”而又因为有放贷者或政府的输血而“死不了”,不退出市场的企业,我们的不少的钢铁、煤炭及一些有色企业就属于此类型。不少的媒体曾报道过一些国企,这些企业一旦有盈利就大手花钱不纳税,亏损了就利用国家的政策厚着脸皮要补贴,更有甚者,利用自身的优势影响国家政策的制订和调整攫取利益。曾记否?我们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主要靠的是政府的投资拉动,后来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又有4万亿资金的强势投入,这些钱大都流入这些企业的口袋,他们产能的扩张,让我们原本过剩的产业越做越大,错过了自我调整时期,也造成了这些企业包括我们的一些有色企业连续多年无盈利。如今在新常态之下,面对供给侧的改革追求的质量和效益的目标,一些企业困境面前不是齐心协力努力走出,而是等靠要的心态严重。这些企业的观念仍是: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资产,盈亏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自己的国家的企业,企业没钱政府自然会投。政府的关心与救助莫让这些企业变得慵懒,沉疴蔓延,不再有进取心和创新活力,僵而不死的沉疴状态,成为一个资金投入的“无底洞”,等着政府资金的投入填补,成为名符其实的“僵死”企业。对此,克强总理在去年底就明确提出,要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从已披露的2015年年报的钢铁企业来看,重庆钢铁亏损达59.87亿元,太钢不锈预亏36.45亿元,安阳钢铁预亏25.5亿元,且今年亏损数额将会更大。我们有色行业中一家知名的企业也是如此,以百亿元的巨额亏损连续多年亏损成为“亏损王”,对这样的企业,能活下去的,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进行市场化剥离,让企业从“僵死”的状态在向有活力的方面转换;不能活下去的企业,从消减产能考虑,就需要狠下心来,别再做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政府“输血”或“喂奶”式救助,破釜沉舟的决心的动作,会让他们猛然惊醒,从而置于死地而后生。
(岳振廷)
页:
[1]